第一回 缘起(含第一至第四回)(5 / 12)
“正是本将祖父!”伍子胥以实相告。
皇颉深知楚郑两国关系,打打谈谈,每次都是郑国吃亏。郑王也不可能真的彻底与楚国撕破脸皮。做为将军,在战场上的小胜,在郑国朝庭的无常变化和算计中,只是筹码。伍举是楚国的中流砥柱,对楚国的影响无人能比,战场上斩杀了一位公子,可能会结怨,但总能化解。如果斩杀的是伍举的孙子,那与伍举的仇就解不开了。说不定战后为了善后,郑王将自己梆交给楚国做为交易,以泄伍举大人之恨,来换取两国和平,也是很有可能的。那自己就是冤大头了。
皇颉既已想清楚了,心下便有了对策。沉声说道:
“你一人占据险要,据高临下,看似占尽地势。但我人多势众,或车轮耗战,或一齐而上,你岂能敌?终究必败。”见伍子胥不言语,皇颉换上较平和的口气说:“我与你祖父伍举大人有旧,不忍相害于你,请速速离去,我只抓刚才那名楚将。”
伍子胥见两军交战,战场上还能这样商谈,十四岁的他,也惊掉了下巴。眼望着自已的援军既将迫近,伍子胥也动了侧隐之心,语气有点飘忽:
“感将军好意,还请速退,否则后悔晚矣。”
皇颉见伍子胥不知好歹,正要动怒,后方探马来报,说有楚军从后面追来,不到二里路了。皇颉问对方人马多少,回报说不多。皇颉正中下怀,如果能歼灭楚军这一彪人马,也是战功一件。便舍弃了伍子胥,急忙调转马头迎敌去了。
然而,等待皇颉的是悲剧。穿封戌见伍子胥有危险,全军出动追来。因心情急切,他带的小股精骑不惜脚力,玩命赶来。由于速度太快,逐渐将大部队丢在后头。因此郑军探马回报有误。
两军在野外遭遇,双方都没有防役工事,全凭勇气。郑军虽然人多,勇气却先天不足。楚将穿封戌救人心切,不要命似的发疯般狂冲。将军以身作则,士气顿时高涨,楚军以一当十,郑军人数上的优势倾刻被抵消,两将呈现出胶着状态。
双方咬住不放,随后楚国大军赶到,郑军倾刻崩溃。皇颉只带数骑突围,向伍子胥方向奔逃。不意马又中箭,马身前载,将皇颉抛在地上。楚将穿封戌长戟刺来,直奔皇颉咽喉。离喉三寸之处,“当”的一声,一把青铜重鞭挑开长戟。救下皇颉的人,正是伍子胥。
穿封戌一惊,见是伍子胥,放心的同时,正要责问。伍子胥微笑先声:“穿将军活捉敌将,比起诛将来,更是大功一件。恭喜将军!贺喜将军!”
穿封戌顿时明白过来,吩咐手下梆了皇颉,上前打量伍子胥,然后在他身上拍了又拍,见完好无损,便放下心来。
此战楚国大胜,俘虏了郑将皇颉,全歼所部。这么大的功劳,楚国公子围内心眼红,便去抢功。穿封戌自然不肯,和公子围发生争执,便由主帅伯州犁来定夺裁判。伯州犁计上心来,让俘虏皇颉来指认俘虏他的人是谁,并且极具暗示性地指着公子围,介绍说这是楚国的王子,却把穿封戌说成是一个“外县的小官”。眼神相对,皇颉会意,假言道公子围勇猛无敌,自己难以抵挡,于是被俘。伍子胥事后得知,大为愤怒。然而,伯州梨说你一个小孩子不懂事,说了不算。穿封戌心虽不甘,但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劝伍子胥算了,免得为你爷爷和伍家找麻烦,自己认了。公子围明言感激伍子胥的相救之恩,许诺了不少好处。伍子胥翻了个白眼,也无济于事。就这样,一份本不属于公子围的功劳,被他硬生生的抢到手里。
伍子胥经历的第一战,就遭遇了这些不明不白的奇葩事。这种诸侯争战的谎诞,战争高层的随性和无耻,战争状态下老百姓的灾难,对他的思想,无形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他长达75年的人生里,这人生首战,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班师回朝后,伍子胥会如何上报?下回细细道来。
第三回不爱庙堂爱江湖,少年车轮战荀泗。
庙堂高,江湖远,
高远莫若心相隔。
一杯浊酒燃血脉,
肝胆相照青铜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