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缘起(含第一至第四回)(4 / 12)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伍参的儿子伍举,后来无论是能力、功绩和威名,远超其父亲伍参。在伍举的辅佐下,楚庄王霸业终成,继晋、齐之后,春秋历史上出现的第三任诸侯霸主,楚庄王。
伍举辅佐了楚庄王二十年,共王三十一年,康王十五年,灵王十年。老寿星伍举辅佐四代楚王,共七十六年,天下皆知,只要楚庭伍举还在,不管王位争夺如何血腥惨烈,楚国依旧坚如磐石,诸侯不敢打楚国的主意。伍举之名,在春秋诸侯中,超然绝伦,如雷贯耳。
楚庄王在位期间,将椒地全域,封赏给伍举。伍家几十年的经营,将原本荒僻边远的椒地,逐渐建设成了一座富裕而强大的城市,闻名天下。这座城,后来改称棠邑。
公元前559年,也就是东周定王(姬瑜八年,楚康王二年。楚国王城郢都,伍家,诞生了一名男孩。
这个男孩,姓伍,名员,字子胥。伍屠之子,伍举之孙。
显赫的家世,富裕的物质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伍子胥从小便生活得无忧无虑,一帆风顺。随着他的成长和进步,逐渐显露出来的才华和能力,获得了长辈越来越多的宠爱。与他的胞兄伍尚相比,他更多地得到了祖父伍举的密切关注和刻意培养。
公元前545年,年满十四岁的伍子胥,身体发育极佳。长期武艺训练和狩猎习惯,使伍子胥的个头,看上去和一般成年人没什么两样。
这一年,休养生息多年的楚国,再一次攻打郑国。楚大夫伯州犁为主帅,楚康王二叔公子围为监军,穿封戌为主将。主将穿封戌身边,有一名未脱稚气的小将,正是伍子胥。
伍子胥不满足于校场上的武艺切磋,执拗地要求上战场去练练手。爷爷伍举便依了他,并吩咐老部下穿封戌这样那样,云云。楚将穿封戌当然明白伍举大人的意思。
穿封戌担心伍子胥的安危,刻意有所安排。然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上了战场,初出牛犊不怕虎的伍子胥,可不是谁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住的了。
楚强郑弱,强弱态势十分明显。对于郑国将领皇颉来说,这仗不好打。失败是肯定的了,如何争取体面的失败,找个撤退的借口,向郑王有个好的交待,才是皇颉考虑的重点。分析对垒的郑楚两军态势,皇颉剩隙成功偷袭了楚军粮草辎重。公子围刚好在,见势不妙,拍马就跑。慌乱中,跑偏了方向,正撞上皇颉的枪头。郑将皇颉兴起,发一声喊,一枪刺正公子围坐骑的脖子。马吃痛惊起,将公子围掀翻在地,皇颉回马一枪,公子围眼见性命不保。
”嗖!”的一声破空声传来,皇颉感觉危险,舍了公子围,缩身躲避,一支利矢从脖子旁贴边擦过,划出一道血痕。皇颉死里逃生,惊出一身冷汗。皇颉抬头,看到一将策马奔来,来人弯腰伸手,抓起地上的公子围置于马背,一刻不停的突奔,冲出包围。
皇颉发现对方只是一人,很快就反应过来,指挥众人追击。
再说楚将穿封戌,正在营账中研究地图,忽有探马来报,郑军偷袭我军粮草,小将伍子胥得迅后单身一人先行救援去了,特报穿封戌。穿封戌见事紧急,点起本部人马,浩浩荡荡地救援而去。
伍子胥见皇颉追兵咬得紧,寻思这样下去,终不是办法。恰巧前方一道山梁横贯,挡住去路。伍子胥反转上身,向后弯弓搭箭,正中皇颉头缨,逼得皇颉赶忙后退到一箭之外。伍子胥趁机拍马登高,极目远望,见郑军后面又有一队追兵,大约在五里之外,尘土飞扬,从旗幡上能隐隐约约看出是楚军。伍子胥占据隘口,独身拒敌,让公子围赶快逃去。公子围头也不回,急匆匆如丧家之犬,早已绝尘逃命去了。
皇颉吃了伍子胥先后二箭的亏,有所顾忌,不敢近前,立在隘口下方住马,大声喝道:”我乃郑将皇颉,不杀无名之辈。来将何人?报上名来!”
“楚人伍子胥在此!奉劝皇将军速退。”洪钟般的声音传来,虽略带稚气,却也振人心魄。
皇颉定目细看,端坐于马背上的是一名小将,看年纪还不大。身材魁梧,眉毛如椽,双目如电,五尺长的青铜双鞭垂于马鞍之侧,左手弓,右手箭,正凝神而对。跨下枣红马,青一色的盔甲闪着幽幽的蓝光。一看这身装备非同一般,普通的将领显然是置办不起的,这是极品青铜金属锻造而成,价值不斐。由此,皇颉断定伍子胥身份不凡。试探相问:
”将军可认得楚国司马,伍举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