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以建筑的角度去谈中国的文化与情感(2 / 4)
是吧,中国文化兼收并蓄,佛教文化最早属于外来文化,最后也被中国化了,成为了中国哲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在修佛的同时又不信佛,中国的佛教并不具备宗教色彩,我们修的是自己的心,我们最终又回到了自身的生命情感上。
西方与中国在对世界的理解上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从神学走向了科学,走向了征服世界的道路,而我们是从神学走向了心学,走向了与世界统一的道路,这是根本上的不同。
西方强调逻辑与理性,就像我们口中常提到的高智商人群,你让他们去学西方的文化,学的特别快,因为只要会正确的运用逻辑与运算就行了。
但学中国文化不一样,智商高一定有用吗,不是的,还需要慧根。
你看我们的六祖惠能,禅宗的杰出大师,印象中他是不识字的,并且是獦獠,但他的悟性却比弘忍禅师名下诸多弟子都高。
中国文化不需要太高的智商,而现在的人似乎都无法理解这一点,你看那些研究佛学文化道家文化的人,他们把佛学经典与道家经典研究透了就能成佛成道了吗,成不了的,他们只是在做学术研究,只是在用头脑去思考,没有用的。
中国人向来不擅长用头脑去左右我们的生活,是吧,我们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是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变化。
比如建筑结构,西方人靠的计算,而中国人靠的是什么,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经验,以及匠人所特有的直觉。
屋子结构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修缮,而不是推掉重建,因为我们最在意的不是结构的可靠性,而是时间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这听起来有点像学校里的理科生与文科生,是吧,我们的理科生大多因学科的严谨而稍显理性刻板,缺乏变通,在遇到生命情感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是非对错。
而文科生则因学科的抽象而逐渐变得浪漫且富有诗意,在生命情感问题的表达上显得隐晦曲折且寓意深刻。
比如李清照,我们宋代典型的文艺女青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既映射了靖康之变之后社会的持续动荡,又表达了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以及自身孤独凄凉的境况。
我们甚至不需要了解词牌背后的故事,就能够感知到它的美,是吧,中国人在感情的表达上向来都非常含蓄,如同涓涓流水,沁人心脾。
但是当今时代还有吗,有个屁,当代年轻人深受西方荼毒,女性尤为严重。
说到这里估计不少人会忍不住想骂我,但事实的确如此,众所周知,东方女性是最具母性光辉的,通俗来讲也就是知性从容并且美不自知,他们在家族中往往扮演着引领男性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角色,比如知否里面的老佛爷,比如孟母三迁,不都是这个理吗。
但是现在还能找到这样的女性吗?
找不到了…
不过这似乎也不能怪她们,是吧,时代变了,人也变了,当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当信任被一点点耗尽之后,她们不得不做出选择。
而究其原由也还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是吧,佛道儒成为了玄学,中医变成了巫术,就连百度百科上对直男的解释也从褒义变成了贬义。
我们没有耐心再去了解什么儒释道文化,就算有,也只是为了仪式感,为了在朋友圈里装个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