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以建筑的角度去谈中国的文化与情感(3 / 4)
我身边也有很多礼佛修道的朋友,他们跟这些人一样,什么打坐,参禅之类的都会去做,但回头也还是被欲望驱使着往前,什么都想拿,什么都想要。
有用吗,没用的,活佛济公里有句话很有意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我其实特别喜欢这句话,重点不在吃斋念佛,而在于心这个字。
就像现在小年轻经常提到的仪式感,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什么十根烤肠之类的,每次听到我就特别无语。
一个人智障到什么地步才会相信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还美曰其名为仪式感很重要,要知道在资本家的眼里,她们不过都是待宰的羔羊。
是吧,女人的钱最好赚,也是离谱。
我也喜欢仪式感,但我理解的仪式感可能与大家所理解的不一样。
我一哥们儿,把跟女朋友恋爱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并写成了一本书,他知道他俩以后会分手,因为他家太穷了。
所以他更珍惜与女友在一起的时光,后来他们果然分手了,理由是我可以陪你穷,但不可能一直陪你穷,女孩儿说的,很有意思的一句话。
分手之后朋友将书送给了女孩儿,他想的是:有些人即便无法走到最后,遇见了也好。在漫长难捱的岁月里,她总归给过我无数的温暖与陪伴。
结果女孩儿当场就给扔了,有时候想想也挺心疼,因为我觉得男孩儿写书这一行为才是真正的仪式感。
是吧,贵乎一片真心,那不只是一本书,其中承载的是两人满满的回忆以及男孩儿无数个不眠之夜里真挚的情感。
害,扯太远了,回归主题,我想说的是,人的心灵其实比身体更需要滋养,过于注重物质与理性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失去极为重要的东西。
就像中餐与西餐,中餐在放佐料的时候靠的是感觉,是多年积累出来的经验。而西餐则采用的是一个具体量化的标准,比如牛排几分熟,食盐多少克。
后来我们也开始学起了这一套,于是食谱由以前的食盐少许,变成了现在的食盐多少克。
是吧,在味蕾丰富的变化与效率的极大提升之间,我们选择了后者。
只是,我们还能吃到那些别有风味的美食吗,吃不到了,从菜谱被量化操作的那一刻起,菜品也就失去了灵魂。
中国的匠人精神里有种境界,虽是人为,宛若天成,靠的是量化的标准规范吗,没有的,那玩意儿过于刻板并且没有温度,我们靠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很牛逼,是很牛逼,比如古时候有种人经常上山砍柴,这种人以前被称作樵夫。若是他们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那一定穷的揭不开锅。
是吧,现在随意砍树已经属于违法行为了。
然而事实却是,当樵夫将那些杂乱的枝丫清理之后,第二年的山上反而绿意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