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2 / 5)
老人吃好喝好后,两眼直勾勾地瞅着李煦和,低头说道:
“名不虚传,李大老爷果然是天下第一善人。”
“承蒙老人家夸奖。”李煦和说,“看您两人是父女。”
“是的。”
“从衣着上看,虽不能说光鲜,”李煦和说,“倒也清爽整齐,全然不像行乞之人,敢问老丈尊姓大名。”
“都叫我老曹头。”
“老人家,”李煦和看了看老曹头混浊不堪的眼睛,“您,您遇到难事了?”
父女俩再次跪倒在李煦和面前。待李煦和将老曹头拉坐在椅子上,又为老人捧上一杯茶后,老曹头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和难处。
老曹头膝下无子,妻子去世后,他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女儿拉扯成人。现在陪在他身边的是小女儿,大女儿被庞伟的师爷骗进州衙,受尽庞伟的凌辱和毒打,在逃出庞伟的魔掌后不久,便投河自尽了。小女儿和大女儿只相差一岁,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也有几个媒婆上门,但是因老曹头家一贫如洗,拿不出按乡风民俗约定俗成的巨额嫁妆,至今仍待字闺中。
“现如今还有如此恶俗?”
“有的,李大老爷,”老曹头说,“因拿不出嫁妆,嫁不出去的姑娘不只一个。”
“看贵千金眉清目秀,大手大脚,”李煦和说,“嫁到婆家自是一把做家务,甚至是种田、织布的好手。”
“姑娘不懒,”老曹头说,“可都怨我,这人啦,死得,穷不得。硬是拿不出嫁妆啊?”
“要多少嫁妆?”
“少说三十贯。”老曹头深深地埋下了头,“那可是能买上几十亩地的钱呀。”
“老人家,那可是宋朝时的规矩,宋时嫁闺女,是要拿出巨额嫁妆的。后来这一问题解决了呀。”
宋朝时,有个很大的社会难题,就是剩女们之所以剩着,并非不想嫁,原因是当时社会风气崇尚奢华,“风俗奢靡,日甚一日”“高嫁妆”成风,黄花闺女留来留去留成了愁。
对于一般人来说,生个女儿可真是愁死了,亏大了。养大女儿,还得倒贴高嫁妆,才有机会让女儿成为别人家的苦力———任劳任怨,任打任骂,由着婆婆凌虐。于是嫁不出去的女子越来越多,竟然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当时地多人少,人口繁衍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况且,在以人头税为主要收入的年头,人口多朝廷就有钱,国家就有兵,人口少,麻烦就大了,也难怪朝廷对剩女问题头疼不已。
这么多剩女,怎么解决?有的靠宗族的力量,父母没钱嫁女儿咋办?由宗族赞助。范仲淹当了官之后办了个义庄,有大片田地,收入就用来赞助族人的日常生活。其中,有规定,贫苦之家嫁女儿,可以得到义庄赞助的三十贯钱。这三十贯钱可以在中原地区买下几十亩地了。当然,也不是每个宗族都能出个像范仲淹这样,有官做有钱赚还担忧着族里大事的人。多数地方,还是靠官府的力量,才让剩女们有一线生机。很多地方意识到剩女的难题后,都对嫁妆问题进行了规定。比如,规定百姓家嫁女儿,嫁妆不得超过某一标准,否则不仅要受到经济上的重罚,还得坐牢。
“李大老爷,”老曹头是当事人,最有发言权,“都听说,朝廷定下规矩了,不兴要嫁妆,可咱老百姓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