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研讨会(上)(3 / 5)
中医著作自清末之后,没有名著,原因何在?
没了科举!
科举,隋时开科、清末封科,中医不依附于科举,但科举学的文言典籍,却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没有相应的文言造诣,说句不好听的,医书也读不明白的。
再开科举,李胜利没那么大的脑袋,但先整理中医理论的基础,再整理中医理论,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抛开历代典籍,独谈中医理论,那以西医厘定中医,也算是不错的选择,起码两者的许多地方是合辙的,都是医学么,难免殊途同归。
阴阳、八卦、天干、地支,这些现在说来也是封建迷信,可中医离不了的。
虽说李胜利也不怎么懂这些,但没有这些最初的文化传承,中医理论,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总归要枯竭的。
重拾这些典籍,现在也真不是时候,除了典籍之外,历代著书立说的医家,还有一点与现在不同,那就是不事生产。
想要重拾理论,中医要养活一大帮人的,这就真是一点点的重拾基础理论了,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做成的事情,也不是千八百人能完成的事情。
真正要让中医崛起,厘清医书上的理论、厘定中草药的药性,也仅是表面功夫。
内功,就是李胜利说的典籍,也一点点从医书反推,用一辈辈人的心血,重拾中医真正的原理。想到这,李胜利就没有继续往下想,看着眼中带着征询的老王,他摇了摇头,说道:
“这些人不够啊!
你点的这几个人,也就能搭个草台班子。
无非草台班子也是班子,先找人吧,咱们一起再详谈。”
想到刚刚的理论厘清,李胜利也是一阵头大,就像统哥给的割治高级,作为理论绝对够用。
但深究理论基础跟源头,李胜利也说不明白,如果根据现有的理论反推,为整个中医大传承溯源,那可比筛选献方、献药的工作量还要大很多。
“好,我先给你安排会议室。”
怯怯的扫了李胜利一眼,作为陆总的副院长,老王可不该露出这种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