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宣王来亲政(1 / 3)
公元前828年,名义上的周天子姬胡在郁郁寡欢中病逝,谥号“厉”,史称周厉王。这个“厉”,体现了当时国人对他的憎恶,将他列入了暴君的行列,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世人唾骂。
同年,太子姬静继位新一任周天子,史称周宣王。
同时,周、召不再执政,由天子姬静亲政。
由此可以看出,姬静的品行和才能,是得到了权贵集团认可的。
姬静即位,在政治上延续共和行政的政策:任用贤臣,广开言路,不与民争利等。上位之初,君臣和谐,可以用垂拱而治来形容了。
第二年,姬静还下诏废除了天子藉田礼。
“籍田”即为王田,是直属于周王管辖的田地。宣王之前,每年春耕时节,天子都要举行藉田礼,鼓励农人耕种;到宣王时,由于战事频繁,无暇顾及农事,再加上大量公田私有化,井田制已难以继续,藉田礼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于是宣王宣布废除藉田典礼。
姬静这一决定究竟是顺势而为,还是无奈之举,现在已不好考证。
从侧面也可以说明,从周恭王承认土地私有制开始,将近八十年的发展,土地私有化的进度之快,已然严重破坏到了周朝的经济基础井田制。
原先,周天子享有天下所有资源的所有权,而诸侯、卿士、平民等只有使用权。随着周王室实力的下降,诸侯、卿士权贵实力的增加,此起彼伏。两相博弈之下,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土地买卖的合法性。再到周厉王对山林川泽征收专利税的失败,意味着周天子权益的进一步缩水。
等到姬静即位,王室所拥有的土地,已经支撑不了朝廷的开销。在此情形下,姬静所幸废除藉田制,改为收税制。
在《诗经·大雅·菘高》中,有“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之句。“彻”在字典中,有“丈量”、“测量”之意。但在这里,并没有这么简单。
朱熹《诗集传》云:“彻,定其经界,正其赋税也。”就是丈量土地面积,明确要交的赋税。
从中可以看出,姬静一朝,对天下土地重新进行了一次丈量,既彻底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也明确了赋税法。
以往井田制时期:一井分为九个方块,一方块为一百亩,一人负责一方块,并拥有独自收益;但,最中间的一方块,由八人共同负责,其上收益,归国家所有。这是最初的税收制度,以劳代税。
这项政策,将每一个国人,控制在了每一块土地上,使其劳作,从生到死。而且,税收也并不繁重,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更维持了国家的稳定。
当然,时移事易,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需要人口的流动。同时,生产工具的改良,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已不需要太多人口。又同时,人口的不断增长,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急需寻找生路。
这时的井田制就成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制度,注定是要被时代抛弃的。
不管怎么说,姬静一朝实行的税收制改革,是顺应时代需求的。
但对以姬静为代表的周王室来说,这项政策意味着,王室彻底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权,连名义上的拥有权也没有了。
造成的后果就是,各诸侯国内的国民只知感恩诸侯王,不知感恩周天子。各诸侯国的凝聚力,逐渐增强。而周天子的权威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