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马礼逊(1 / 2)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2年前,他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他还第一个把译成中文,以自己的医学知识在澳门开办了第一个中西医合作的诊所。他展开了基督新教在中国的宣教历史。
1782年1月5日,马礼逊出生于大不列颠岛北部的小镇莫佩思的一个贫雇农家里,在他之前已有七个兄姐,他排行最小,家境极为贫困。
马礼逊年青时在学校就读医学,知道神感动他前往中国,所以184年便申请成为一名传教士。从那时起,马礼逊开始自学中文,并修习天文及医学。因为他深知当时清朝并没有开放,不具有传教的自由,想要进入中国要有其他的切入点,而医学和天文是当时西方较先进的方向,因此他希望接着这个做为交流的媒介以顺利进入中国。
187年时马礼逊自英国启程来到中国,当时他是二十五岁的青年,未婚,独自一人首途赴华。在纽约换船的时候,纽约船坞公司职员知晓其将前往中国,便以轻视的口吻对他说“马礼逊,你以为靠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中国过去5年来对于偶像的崇拜吗?”,那时马礼逊回答一句有名的话:“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以这样的信念与信心抵达中国。
第一个在中国把《圣经》完整地译成汉语的是马礼逊。马礼逊来华的主要使命,就是将《圣经》完整地翻译成中文,他在以前天主教传教士翻译手稿的基础上,从187年马礼逊到达广州后不久,就开始翻译《圣经》,到1819年,将新旧约《圣经》全部翻译成中文。181年译完《使徒行传》付梓。1811年和1812年又译完《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至1813年全部《新约》译完,1814年出版。与米怜合作于1819年11月完成了《旧约全书》的翻译,1823年在马六甲将全部《圣经》以《神天圣书》之名出版,共21卷。
《旧约》称《旧遗诏书》、《新约》为《新遗诏书》。《新约》部分由马礼逊独自完成,《旧约》是米怜和马礼逊共同完成,所以有人又把这个译本称为“马礼逊米怜译本”。米怜翻译的部分是《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历代记》、《以斯贴记》、《尼米希记》、《约伯记》等,这些均经过马礼逊的校阅。
英国海外圣经公会在马礼逊翻译《圣经》时给他提出的要求是译文应忠实于原义,使中国人能够理解并博得中国对它的尊重。马礼逊认为,作为一名译者,应负有双重任务:其一,要正确地理解原文的意义、感情和精神;其二,用清楚、正确、熟练的文字,将原文的意思、感情和精神表达出来。、
早期翻译《圣经》其中一大难题在于由零开始,要创立一套术语。“天国”、“弟兄”、“福音”、“使徒”等宗教词汇都是来自马礼逊译本,由于马礼逊译本的自身特点及其翻译原则使得它成为文理译本的主流。
马礼逊的大量译经工作是在澳门完成的。这部中文《圣经》在印制过程中,英国方面共捐赠了六千六百英镑,美国方面共捐赠了三千六百余元西班牙银币,东印度公司(在澳门的共捐赠了一千元西班牙银币。
《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事业的一大成功的标志,作为基督教经典,它的中文全译本的出版,使中国人得探《圣经》教义的全貌,无疑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时中国严禁传教士布道的情况下,散发《圣经》译本和其他宗教小册子,就成为在华传教士进行传教的一个重要方式,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后来的新教徒从事《圣经》汉译提供了蓝本。《圣经》搭起了中西文化、语言交流的桥梁,并因为出版这些出版物而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出版业。
马礼逊在翻译、编排和出版《圣经》的同时,也进行了中国文化经典翻译。他认为翻译中国经典将有助于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他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的第一人。1812年马礼逊翻译出版了中国的《三字经》、《大学》、《三教源流》、《太上老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