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了凡四训》(2 / 2)
项羽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死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但项羽见秦王宫都已经被毁坏,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东,于是不听。那人又说,都说楚人性情残暴,果然是这样。项羽听到后,把那个人杀了。
这时的项羽威望已震慑天下诸侯。可项羽自持勇武,骄兵自大,不信尚父范增之言,鸿门宴上放跑了刘邦,终使刘邦成为了他的人生大敌。
后来便被困于垓下,自忖不能脱身,对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
楚霸王项羽但凡战必克,攻必取,可谓一世之雄,然只逢了生平仅有的一次惨败,便自刎乌江。让刘邦赢得了天下,着实令人可叹可惜,这便是因一个人的命格影响了他的运势。
用韩信的话来说:“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正在这时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人们之所以到今天更敬重于楚霸王项羽,痛反刘邦的地痞无赖,虚情假意,玩弄心机,一来便是人们更同情失败者,刘邦只是一个小人物,一下子豁然崛起做了一代帝王,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人家的显赫地位。二来便是因为项羽可谓是一号悲剧性人物,原先最有希望取的天下,杀死他的竞争对手,可由于他的性格逐渐影响了他的命运,如果他能积极听取谋士之言,任用贤才,广泛地采取手下的意见,哪里还有刘邦的立汉之业呢?但历史终究已是历史,无可改变,世人只能从这段楚汉争雄,从他们失败的结果上得到智慧。
了凡四训第一部分是立命之学,主要讲述作者自己的故事。袁了凡自幼丧父,母亲命他学医。后来,他在慈云寺遇到一老者,自称孔先生,精通皇极数预测未来,说他有当官的命,孔先生告诉袁了凡他某年应当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把他什么时候考取功名,能考第几名,什么时候当官,什么时候寿尽,有没有孩子等都作了预测。一开始袁了凡不太相信,巧合的是,此后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进行着,连考第几名等每一次都十分精确地应验了,这让他笃信了宿命论,认为“荣辱生死,皆有定数”,从此没有了上进之心。直到他遇到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彻夜而谈,终使了凡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知道了如何可以改变命运,道德仁义自己可以力求,功名富贵也可以自己求得,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听命于天,听命于他人。从此,袁了凡的人生信念发生了根本改变,从笃信宿命论转到信仰命由我造、福善祸淫的人生观。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我们,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其关键在于多做善事积累福报,在于自身的修为,要多做善事,消除恶念。这就是《立命篇》的主要内容。于是袁了凡开始积极改过向善,积累善业,许愿做三千件善事改命,次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预算的应该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预测开始不应验。但袁了凡仍觉自己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经过十余年,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袁了凡一直没有子女,就继续发起求子的愿,也许愿行三千善事,辛巳年就生下了儿子天启。再发求中进士的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于丙戌年再次遂愿,中了进士,授宝砥县长。原本孔先生所算定的一生,在努力行善改命后,完全改变了,连寿命也延长至七十四岁而终。
许下做一万件善事的时候,袁了凡的妻子见到袁了凡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以前我在家里帮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数得以完成。现在许下了一万善,可是衙门里无事可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夜间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人。袁了凡告诉他善事难以完成的缘故。神人说:“只减粮一节,一万善事都已经圆满了。”事情是这样的:原来宝砥的田,每亩应纳粮二分三厘七毫,袁了凡把它减至一分四厘七毫,使上万的人民减轻了负担。虽然神人这样告诉我,但我自己的心里还有此疑惑。恰遇幻余弹师从五台山来,我便把这梦告诉他,并问这个梦可以相信吗?禅师说:“只要发心真切,那么,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的善事,何况全县减粮,万民受惠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赞赏一个人可以使一个人内心获得力量,获得来自他人对他的肯定,会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一个作家的儿子,即便他不会写作,可由于别人对他的赞赏也会使他内心产生信心,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作家,这就是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影响,也就是指的先天命运。
人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其共同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经济关系、(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人生活的本质来源人的需要,从生产生活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强调人的能动性、自主性,这仅仅是从理想的维度审视人的本质。生产劳动不过是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人的活动是不自由的甚至是被强制的。因此,全面科学地探讨不能仅停留在对理想本质的理解上,还应该揭示人的现实。现实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现实中的人具有被动性和受动性。如果撇开人的受动性而抽象地研究,把人看成是不受制约的自由创造的存在物,就会使人的理想本质失去现实根基而陷入主观幻想的泥潭,难以找到实现人自身解放的现实途径。相反,如果仅仅从现实出发,过分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突出人的受动性和被动性,在现实面前,我们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最终也难以找到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只有把现实性和理想性统一起来,才能寻找一条人的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可行途径。
你在市场上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能力。市场对于大多数人是公平的,你的技艺门槛越低,回报自然越少,这样才合理,如果你的技艺别人一个月就能学会,而回报又高于社会平均收入马上就有大把人进入,让行业回报回归正常。一个收银员经过几天的培训就能上岗,当然不会有好的回报。一个科学家要二十年以上专业训练才能成才,回报自然高于社会平均收入。
了凡四训第二篇讲改过自己的办法,袁了凡认为改过自己要发三心:即惭愧心、畏惧心、勇猛心。惭愧心、畏惧心可以使自己认识到错误,有充足的动力进行改正。勇猛心是指虽然很多人知道道理,但是得过且过,或严重拖延,没有真正实行,而勇猛心正是改过、改命的关键,只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他的不足之时,那么他才能知耻而后勇,意志坚定,做事有始有终,那么他离做事成功已经不远了。
古人曰:“契而不舍,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镂。”一个新生命的降生,或是出生贫穷之家,从这里就要注定他将要努力出众,奋发向上,才能从一开始就输掉的起跑线上,重新杀入决赛。或是生来就已注定身份显赫。他将开始自己的人生,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收获与危机,面面临对于。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第三篇讲积善的办法,讲述了十余个因为积善而获得好报的故事,有讲述其实善恶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善事要分为“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这七个方面,里面有引用几个经典故事。如引用了孔子的故事,子路救人拿了赏赐,孔子说子路做得对;而子贡赎人,没有要赏赐,孔子说做得不对,因为现行虽善,而其流风足以害入,那是似善而实非善。现在所做的虽似不善,而其流风足以济人,则其实却是善的。里面亦列举了十条可以行善的门类并作了相应解释: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佛法。第九、敬重师长。第十、爱惜物命。
第四篇谦德之效主要讲谦虚这项美德的效用,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讲述了“天道亏盈而益谦”的道理。并解释道如果一个人有福气,将要成功,就会自然而然有一股谦和吉祥之气外露,里面讲述了数个故事来证明。最后总结了整本书的内容,说明了改命要立志而行,命自我立,有了志向而努力,自然可以改变命运。书中名句:“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给你一些什么。生命中,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属于你的,永远都在,不属于你的,迟早会离开,你强求,强留,都没用。
面对人生中的来来去去,面对生命中的得得失失,我们最好能够坦然的面对,因为这一切,皆是定数,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不会因为你害怕,你躲闪,然后就能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