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选(1)(3 / 3)
“是,这……当是性情所致吧。”
皇帝摇摇头:“不是性情……而是忠君。”
太子不明所以地望向皇帝。
“你知道父皇想通过移民屯田之策增强边地的防御力量,代国之地最适合不过了,所以在攻防战略上,克敌为辅,力保边民边地并隐瞒此策才是首要,任命李遵诚为代国中尉时,朕便清楚他的重任艰巨,他的处境更是艰难,但却让他记住最重要的两点——”皇帝语气沉凝,“——内斗误政,战苦伤民。”
“噢……”太子似有所悟。
李遵诚护边攻守中不退缩不冒进,朝堂上不争权不抢功,为此一直身受代国君臣欺侮,甚至百姓误解,而皇帝远隔万里根本无法管制于他,但他仍坚守着自己的拳拳之心,履行着当初君主的嘱托。
太子知道在父皇的点拨下此时应对这忠耿之将重新评价一番,但是,他却评赞了另一处:“……看来,父皇是选对了人。”
皇帝颇有感触地点点头,忠君爱国是臣子本份,而知人善用更是为君者的职责,他点了点书案上的锦绢,眉头又皱起,眼前这也是一个关于选人的棘手之事:“此事你有何想法?”
“回父皇,”太子追随着皇帝的指尖,言辞缓缓而动,“儿臣以为,使团一案到目前为止匈奴还未借题发难,您派上官恂为监御史尚有查案的余地;而父皇之前的军力部署,既考虑到匈奴突变,也能防范其他外藩趁势生乱,战事应在掌控之中。
“只是,现在李遵诚被诬陷却让大汉背负嫌疑,不宜明查……”
本来任何案件查清之前都不能先下定论,但这样的道理放在汉匈两国之间却行不通,现在的证据若被匈奴掌握,已经足够他们挑起战事并占有话语主动权。
所以此案在探明之前不能露出任何蛛丝马迹,显然不得不依靠更多的暗中行动。
见父皇面露赞同之意,太子继续道:“而两件事尚不能确定是否同一伙人所为,但是却都很棘手,一边是以失踪这种隐晦方式犯案,即谋划之时便已考虑到不留一丝痕迹;而这一边所谓的人证,审理中若没有实据,口供可能随时反复,根本无法用来脱嫌或是辟谣……”
皇帝一声重重的叹息,太子垂下眼帘,声调也随之压低:“……所以,办案之人若心无奇谋,恐怕很难从这么阴诡的算计中有所收获……虽然上官大人是刑狱熟手,那些军中将领也多有战事谋略,但这次的查探却并非他们所擅长……”
父子二人的目光齐齐落在书案上。
锦绢空白之处,正缺少的是一个名字,一个暗使之名。
“父皇……已有人选?”若是没有人选,谨慎又稳重的父皇不会先写下密令,而未落姓名想必是他对择定之人也并非完全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