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选(1)(1 / 3)
与代都不同,王气蒸腾的长安城正是晴日当空,居于地势最高处的未央宫披着金丝般的阳光更显巍然壮观,一展无余的是其统驭天下、主宰苍生的威仪与庄严。
宣室殿书案主位上,汉帝刘恒却面色沉重,额间原本若隐若现的横纹已被紧蹙的“川”字所取代,连同颌下平日柔顺的胡须也好似承载了主人过多的情绪,变得又干又硬而微微上|翘。
他手中紫毫笔最终落下“权宜处理”四个字,每一个字仿佛都穿透了锦绢之背。
身旁的内侍近前一步想要呈上玉玺,却惊讶地发现文中竟明显地留有一处空白,不敢细看又恭敬地退回原位。
一位年轻儒雅的男子立于龙案下首,仿佛对此并无觉察,只专注着手中的竹简,这是刚刚内侍拿给他的代国密报。
一番阅看,不禁眉宇渐敛,轻轻叹了口气。
天子面前胆敢如此流露情绪的没有几人,但他便是例外之一,更何况,这一声叹息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一个默契。
之前,高祖刘邦还在世时,刘恒的母亲薄姬察觉吕后阴毒,便早早带着儿子远走代国。
而吕乱平定之后,皇亲重臣一致推举品性良善、与世无争的代王刘恒成为新帝。
无关争储,无关党争,此位只缘于众人的认可与信任,所以刘恒与薄太后一直对厚德之道极为信奉,对天下臣民心怀感激。
尤其是代国那一方恩养护佑他们母子十五年的故土,刘恒更是念乡情念旧人,多方加以照顾,甚至不辞劳苦时常巡视亲自指点。
所以,现下代国君臣如此作为,皇帝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而作为帝业的继任者,对于这一点比任何人都理解得更加深刻。
因为很久以来他就知道,自己所要承接的不仅是掌管天下的重责大任,还有这些祖父辈历经的沧桑与沉淀下来的重重情义。
“父皇,”太子刘启缓缓道,“虽然代国明里禁了李中尉,但是从近几日各方奏报来看,其中的罪因却没有丝毫外泄,这份谨慎足以表明他们并没有阴谋乱局之心,只是急于推责罢了。”
“不可能设计祸国殃民的阴谋就是忠臣良将吗?”皇帝紧握书案的雕花边棱,语气极其严厉,“他的推责便是‘急请陛下定夺’——查不查案与他无关,李遵诚清不清白与他无关,两国战不战与他无关!”
太子眼睫一动,以往父皇问责国事,无论多么恼怒都不忍直接指明某个人,此次却句句点中“他”,显然是被气得不再顾惜。
只是,不知道如此怒火,盛载在最仁慈的帝王之心还会剩下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