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点火(2)(1 / 3)
身下的马蹄声“嗒嗒嗒”地急速想个不停,毛大寿的思绪也随着坐骑上下起伏,他还想着刚刚在检校司里的情状。
就在一刻钟以前,魏文正的尸体被带回了检校司,摆在了前院的空地上。毛大寿、巴尔思和丁一川三人做了细致入微的尸检,以期在这个魏文烈从未提起过的亲弟弟身上挖掘出更多的线索。
“光是北平府的军籍黄册,便有二三万户,一时半会儿根本查不出来啊!”看到魏文正的尸体,丁一川并没有表现出有多么吃惊,反倒是语气中充满了焦虑,“司丞,您是如何得知这家伙是北地边军的?”
毛大寿猫下腰,用刀鞘挑起尸体右手,说道:“北平、大宁、开平、东胜、大同等地的边军,常年与蒙古人血战,梢弓骑射是每一位将士必然要学会的军中第一技法。你看这家伙的右手,拇指要比左手的粗一大圈,虎口四周全是反复磨损的裂痕。只有常年开长弓硬弓,才会留下这些痕迹。因此不难推断出,此人曾是一名出色的边军骑射手。”
丁一川俯下身顺着毛大寿指得地方看去,果然这人右手的拇指出奇的粗,虎口也布满了磨损的皲裂纹。他点了点头,却依然面露难色:从几十万户的边军里找这么个人,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就算黄册有姓氏索引,光是“魏”这一个姓,也要有个近万户。光凭自己手下这几个从事,便是中秋节通宵赶工,估计到天亮也只能完成一半多。可眼下京城情势急迫,就算明天上午查到了这个人,到时候恐怕也是徒劳无功了。
毛大寿盯着丁一川,那眼神似乎是看透了他内心的想法。只见毛大寿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又低声说道:“尽力去做吧。”丁一川点点头。
就在这当口,门口突然传来了声音。“报——”一个小卒喘着粗气跑了进来,大声喊着,“司丞不好啦!不好啦!出大事啦!”
“别慌,慢慢说!”
“按您吩咐的,属下去打听了,我去找了个在守御火药局的五城兵马司小兵,请他喝了一角酒,然后他告诉属下,今天来了一队京营的人马,具体哪个卫的不清楚。说是为中秋节晚上的京师安全着想,专门过来把军器司和火药局这两个地方的火药、手雷还有各类火铳火炮全都运出城去。”
“这么大的动作,五城兵马司就不拦一下?”
“他们手里有圣旨,五城兵马司哪敢拦啊!”
毛大寿挥挥手让小卒下去,他的脸色变得更加阴沉。“一川,除了找人这事,我这还有一件事要拜托你。”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个信封,递到了丁一川手中,“马上去趟大都督府,务必要将此信交给李府的大管家安重义,只有如此,方可解金陵今日之危局。速去,速去!”
丁一川听出了他话语中的那股急切,立马去马厩拣了匹快马,头也不回地飞奔而去。
从上午逮的那个弥勒宗鬼马的口供,还有魏文正临死说的,毛大寿可以断定已经有弥勒宗大队人马混入了京城。而火器火药被莫名其妙地运走,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朝廷中有人和妖人里外勾结。此时天色逐渐变暗,距离妖人所说的“戌正,圣火霹雳,顺流而下”已不足一个时辰。毛大寿和巴尔思也拣了两匹快马,朝城东北的皇城方向奔腾而来。
每年最火爆的观灯之处当属昇平桥,若想制造爆炸,妖人定会在昇平桥上游放出河灯。上游的放灯点一共有四处——四牌楼、乌蛮驿、汉府故地和大中街。这四处地点均在淮水沿岸,四牌楼紧贴皇城,乌蛮驿招待万国进贡使者,汉府故地紧邻京营西十八卫驻地,皆是戒备森严之所在。唯独大中街,与皇城隔了一条青溪,不是什么要地,且人来货往极为嘈杂,守御自然也松弛得多。妖人若是想放灯,这里是绝佳的选择。
正在马背上思考线索的毛大寿张目向远处望去,猛然发现,大中街到了。
急促的马蹄声踏在街口的青石板上,这块是皇城附近最繁华的一片街市,今晚临时开的中秋夜市更是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二人在街口栓了马,便取下武器朝河边走去。大中街的尽头是善政坊,坊间一个狭窄的巷子直通大中桥渡口。进了善政坊,两个人都感到气氛明显有些不对劲。
“主街上那么热闹,这破巷子怎么一个人都没有?”肩上的创痛让巴尔思变得异常暴躁,“马上要放河灯了,这里连个活物都没有,难道是人都死绝了?”
眼看这番话似乎并没有得到司丞的回应,他也只能跟着这位司丞继续轻手轻脚地朝渡口方向走去。日暮降临,对岸的皇城在淡蓝的夜色中显得愈发庄严肃穆,仿佛一个与自己脚下截然不同的世界。离渡口愈近,视野愈发开阔,走到巷子尽头,整个渡口的布局尽收眼底:这个渡口规模不小,据说是金陵城数一数二的水运集散地,然而所见之处皆是空荡荡的,只有几艘小漆板和大一点的局船在紧靠码头的水面上轻轻飘荡,对于今天这个重大的节日而言,此处的气氛显得愈发吊诡起来。
毛大寿突然把食指放到唇边,示意巴尔思不要出声。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打量着渡口远处的一片树林,看样子应该是有什么发现。巴尔思循着毛大寿的视线望过去,果不其然,树林中传出了响动:几十个头戴红巾的精壮汉子个个都抱着一摞筛米盛面用的笸箩,先是小心翼翼地走出树林,又小心翼翼地朝着码头走去。到了水边,他们便把怀抱的笸箩摞在地上,然后再将笸箩一个个轻轻地放在水里。若是眯起眼睛细看,就可以发现这群汉子走出的那片树林里,竟然隐约停着几十辆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