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左良玉与曹文诏(1 / 5)
圣旨传到宁远城的时候,袁崇焕正在观看杀俘。
其实按照后金扒衣焚尸的战后处理方式,基本上是不应该产生俘虏的。
但是由于金军在激战后期畏惧红衣大炮和“万人敌”的威力,不敢太过靠近城墙,城基被挖成凹龛后,倒真有一个鞑子被困在了里头,显然是在奋力挖墙根的时候,被突然燃起的大火浓烟给呛晕过去的。
袁崇焕当时站在城头上,看着打扫战场的两个小兵从城基里拖出了那个鞑子。
两人皆身穿晚明九边武官常穿的狮子补服,一人忙着磨刀,一人用粗绳将那鞑子给捆了起来。
这种狮子补服原本按制是只能给一品武将穿的,但是从万历年间开始,九边的低级武官和小兵士卒不约而同地全然不按服制使用补子,无论品级大小都穿狮子补,把这种补子给生生穿成了九边兵将的统一制服。
朝廷对此种风气一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造成服制上平均主义的起因,是大明官员的常服并不是朝廷统一制作分发的,而是由官员们按照自身品级所对应的款式自制的。
文官们每日要上朝面圣,或要在衙门办公,自有科道官时刻监督弹劾,而武将们领兵在外,为了显示地位和权威,几乎个个都公然违反制度穿高品级补子的补服。
于是到了天启六年,低级武官的补子服已近乎绝迹,不但穿的人极少,连制作的人也几乎没有了,供应反过来影响了需求,连小兵们都不再把大明服制当回事儿,有的时候小兵犯错受罚,就直接穿着狮子补被捆起来挨鞭子,抽得满地打滚,一会儿打完了,爬起来拍拍灰尘,继续穿着狮子补当差。
所以袁崇焕这会儿远远地见到这二人,一时都判断不出这二人的来历和职位。
负责捆绑的那人是山东口音,大概是冷得不行了,冲着磨刀的那人直跺脚,“曹文诏!你磨刀要磨到什么时候?这鞑子都已经转醒过来了!”
这一句问话可谓是气吞山河,一下子就让袁崇焕扬起了眉头。
磨刀的那人讲的是山西话,“左良玉,你急个啥?这砍人脑袋就得先把刀给磨快了!不然一刀下去砍不利索,人头上的皮儿还连着脖子,咱们还得费劲儿把这脑袋给扯下来。”
袁崇焕揉了揉眼睛,一步都不敢挪动。
曹文诏和左良玉?
这两位崇祯年间的英勇悍将怎会出现在天启六年的宁远城中?
那边的左良玉已经失去了耐心,“我看你杀个鞑子比杀老百姓都费劲。”
曹文诏回道,“我杀的那不叫老百姓,我杀的那叫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