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木匠皇帝城府深(1 / 5)
王体乾说罢,便抬眼细觑皇帝脸色。
朱由校今年年方二十一岁,少年之气未脱,整个人都洋溢着一种不可名状的青春活力。
也正因此,分辨皇帝的真实态度变成了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毕竟少年人本身就自带着一股冲劲,带着说什么做什么都显得格外真诚的底色。
皇帝放下钻子,拿起了一把凿子,晚明的凿子在木工工艺中一般被用来凿眼、挖空、剔槽、铲削。
譬如在制作中国传统著名的榫卯结构中,凿子便是一样不可或缺的工具,半榫眼在正面开凿,而透眼需从构件背面凿一半左右,反过来再凿正面,直至凿透。
朱由校就是这样一位能将凿子使用得出神入化的好木匠,“这王之臣的奏疏,你再给朕念念,朕在战前因顾秉谦的举荐派了阎鸣泰去辽东,这王之臣总不可能无动于衷罢?这犒赏的事,他就没什么说法?”
王体乾忙将方才被他跳过的那一段奏疏内容为皇帝重新念了一遍,“蓟辽总督王之臣查报:犒赏、优恤山海、宁前军士,用过银一万八千三百六十六两有奇,兵部复叙宁远功次,先是,巡关御史洪如钟题,据袁崇焕报:正月十八日,奴贼率众渡河……”
朱由校道,“等等,朕听着这数字有点儿不大对劲。”
王体乾赶紧停了下来,“皇爷觉得哪里不对?”
朱由校道,“朕记得,孙枢辅去职之前,科道官就一直弹劾他钱花得太多,事办得太少,说什么‘今以十四万之众,岁费六百万,虽言唯敌是求,其实百事不办’。”
“然后孙枢辅就被说得受不了了,硬是把十四万的军队,裁减到了十一万七千人,怎么到了今年发赏银的时候,就只发了一万八千两了?这一万八千两的犒赏银子,可够那山海、宁前的十一万七千士兵分的吗?王体乾,你别是念错了罢?”
王体乾赶紧磕头,他知道皇帝一向看重与孙承宗的师生之谊。
即使孙承宗已经离职回乡了,皇帝仍以“枢辅”尊称,可见皇帝多么念及旧情。
而他王体乾作为宦官,恰恰就是需要一个念旧的皇帝。
因为倘或朱由校不是一个顾念旧情的人,那么魏忠贤和客氏如今是定然爬不到现在这个位置上的。
所以王体乾决不在此时对孙承宗落井下石。
即使孙承宗有什么问题,那也得是皇帝觉得孙承宗有问题之后,他王体乾才能说孙承宗有问题。
如果皇帝没觉得孙承宗有问题,那么孙承宗在皇帝心里依旧是不可取代的帝师,并不是他一个宦官能够随意指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