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没高粱就酿不出好酒(1 / 2)
烧坊建好,人手备齐,时至处暑,到了巴蜀之域的夏收时节。
王秉正在烧坊外贴出求购大、小麦及豌豆、高粱的告示。声明质量要求,收粮价在当地市场同品种粮食均价基础上,每石调高一成。
收来第一批小麦和豌豆,酿酒工作的第一步,便是制酒曲。
对酿酒人来说,要把酒做好,每个步骤都很要紧。好酒不仅需要好水、好粮,更需要好曲。制曲这一关键环节,很多酿酒师都有自己秘不示人的独门技艺。
王秉正从父亲和干大手里学来的酿酒技艺,所用酒曲是以大、小麦为主,以豌豆为辅的麦曲。这种酒曲以麦草包裹,呈大块砖状,因此又称为大曲。王家制曲工艺,是王秉正祖上从淮安师傅那里学来,经几代人摸索总结,改良而成的。
这种大曲,原料中小麦和大麦占比在七成,豌豆占三成。制作时先将大、小麦和豌豆润水堆积,待水湿均匀,以细磨磨碎,加水拌和,装入曲模,经过多人赤脚踩踏,入制曲室培养,再经翻晾、堆码,最后制成。
制这种大曲,细节极其讲究,不仅用料和曲种讲究,关键在于踩踏。按王秉正家传要求,制曲全过程都必须在他本人组织和监督下进行。量料量水和拌料得有专人,曲面装入木模后,踏曲工人必须在三十人以上。每个工人踏三五脚,就转给第二人,翻一面后再踏三五脚,继续传与第三人……如此下去,经几十人踩踏,再由专人修曲,使曲块平滑,然后搬入制曲室培养。这样严密的踏曲组织系统,目的是为了使曲块紧密,让酒曲中的微生物加入曲工个体携带的微生物,使其均匀融合繁殖,确保酒曲品质。
酒曲踩踏成型后,送入曲房,在密闭的曲房内,多种渠道自然接种的微生物开始繁殖,散发热量。温度升高加速水分蒸发,使整个曲房内温度和湿度都大幅上升。使用在这种高温环境下制成的酒曲,酿出的酒才更香、更醇。同样的粮食,出酒也才更多。
在柳林铺时,父辈传下来的酿酒工艺是以高粱为原料。在四川,特别是在铜牟一带,作为旱地作物,高粱的产量并不多。庄户人家偶有种植,目的也不是为收高粱,而是为获取高粱穗来扎笤帚。高粱本身,若非灾荒年月粮食短缺,很少有人食用,大都是拿来作饲料喂养牲畜。
自开秤收粮,到王秉正做好第一批酒曲,一个多月时间,大、小麦和豌豆已库满仓实,收得的高粱却不过三五石。
王秉正知道,很多粮食都能酿酒,西南的杂粮酒他也品尝过多次。杂粮酒那醉人的浓香是他所喜爱和向往的,但用了哪些原料?如何酿制?他心中却没谱。对他来说,要做出品质稳定的酒,用高粱更为稳妥。
买不到高粱,成了王秉正一块心病,这自然逃不过左钧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