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柯》隐藏的玄机(2 / 2)
经过了三年多的躬行,笔者不只是在制香方面得到了神明的很多点化,在其它传统行业,虽然没有去实践,也有所领悟。因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术数的运用涵盖了传统行业的方方面面。另外,在唐诗近体诗的创作中,笔者也得到了神明的很多点化,写诗时脑海中出现的词汇似曾相识,一查字典发现原来古人有用过。
笔者说出自己亲身经历的用意是想表达,只有虔诚的祭祀(不带任何有求之心,才能得到神的帮助及点化,才能看到十三经[4]字面背后更深的内涵。以《伐柯》这首诗为例,笔者在之前说了,《周礼》对“柯”的尺寸有具体的规定。
《周礼.冬官考工记》:“柯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首。”
译文:斧头柄总长三尺(三十寸,宽三寸,厚度一寸半。将柄的长度五等分(每个等分为六寸,一头的六寸为柄首(与金属斧头的结合长度。
各位读者能看出其中的玄妙吗?可能大部分人即使看了译文也一样有云里雾里的感觉。笔者想说的是,《周礼》对“柯”的尺寸规定真是玄妙异常!
首先,“柯”的材质是树木,五行属木。“柯”的三个主要尺寸都与“三”有关(一寸半是三寸的一半,基数是“寸”。而“三”却是木的生数[5],这就保证了“柯”带着“木”的生机和灵性。
柯与金属斧头结合部分的长度是“六寸”,这个尺寸作用玄妙,因为“六”是五行中“水”的成数[6],而斧头是金属的,所以在斧头与木柄(柯结合处形成了一个“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小循环。也就是,这把斧头在我们这个空间看,木柄与金属是直接接触的,可是在另外空间看,木柄与金属斧头的结合部却是泡在水里,这样木柄能维持生机和活性,即使操作过程中的磨损也会自我修复。如果金属斧头与木柄直接接触,就是“金克木”,木柄在使用不长的时间就会因为磨损、松动必须更换了。
从无意间重新阅读《伐柯》这首诗,再去查《周礼》中对“柯”尺寸的规定,冥冥中仿佛都有安排。原来我一直不明白山西恒山的悬空寺那些插入山壁中承重的木柱子为什么可以千年不腐,看了《周礼》的这一段话,我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五行小世界的构建之理,并马上对这两盆插花作品做了一些完善,未来它们会有什么变化,我自己也很期待。当然,我能有所领悟,这一切都应该感恩神的慈悲和点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研究也只是刚刚入门;我认为要想在这方面有成效,首先必须有对神佛的敬畏和感恩,还必须改变现代人固有的观念;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发扬光大,并让全世界的人都刮目相待。
注释:1、《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2、六礼:指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纳币、请期、亲迎。其中纳币也称为“文定”。
3、《礼记.郊特牲》:“饮,养阳气也,故有乐;食,养阴气也,故无声。凡声,阳也。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大意:飨礼以饮酒为主,意在保养阳气,所以有音乐;食礼以吃饭为主,意在保养阴气,所以没有音乐。凡是音乐,都属阳类。鼎和俎的数目总是单数,笾和豆的数目总是偶数,这是因为鼎俎是盛放牲体的,牲体是动物,属于阳类;而笾豆中盛放的多是植物,植物属于阴类。笾豆中盛放的食品,都是水中所生,土中所长,属于阴类。祭品既不敢用生人认为味美可口者,而品种可以多样,因为祭品是用来供奉神灵的。
4、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尚书》、《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5、《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木生数三,成数八。”
6、《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日在尾,……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水生数一,成数六。但言六者,亦举其成数。”
7、《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东汉经学家郑玄注:“火生数二,成数七。但言七者,亦举其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