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八)五国相王(1 / 2)
公元前334年,齐、魏两国“徐州相王”后,齐国再没有对魏国发起进攻,而秦国依然没有放弃对魏国的入侵。
公元前33年前后,秦国多次对魏国发起入侵,也是这个时期公孙衍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公孙衍原魏国阴晋(今陕西华县一带人,在秦国攻占阴晋后便效力于秦国。
公元前33年,公孙衍为秦将率领秦军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一带大败魏军,杀魏军八万多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龙贾。史称“雕阴之战”。此时的秦国已经占领了大部分的河西之地,魏惠王为了交好秦国,借此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国。公孙衍也因为这次战斗的胜利,被秦惠文王封为了秦国的大良造。
魏惠王割地求和后,秦国再没有继续入侵魏国。大良造公孙衍也劝谏秦惠文王向其他地方用兵,这使得魏国暂时得到了一丝安宁,但这份安宁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一个人打破,这个人便是张仪。
公元前328年,张仪投奔秦国,张仪投奔秦国后,很快便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张仪也借此向秦惠文王进言,“秦国未来最有利的发展方向是向东,魏惠王称王后国力大减,秦国完全有能力吞并魏国,吞并魏国的河东之地,就可以遏制赵、韩两国,如此一来诸侯各国必将对秦国马首是瞻,如今却因为魏国求和的割地,而放弃了对魏国的继续进攻,错失称霸诸侯的机会,这其中肯定有人在误导秦王的判断”。
张仪的话不仅让秦惠文王重新将目标对向了魏国,还连带的将大良造公孙衍拉下了高位,公孙衍在秦国失去重用后,便投奔到魏国,魏惠王任命公孙衍为犀首。
秦国在张仪的提议下,加快了对魏国的入侵,并占领了魏国的皮氏(今山西河津市一带、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一带、焦地(今河南三门峡市一带、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一带等地,对魏国连续作战的胜利,也让秦国名震诸侯。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楚、魏、齐称王后,也开始称王。诸侯称王对于中原的各个诸侯国君主来说都是无比向往的。原来在周王室的统治下,诸侯各国都属于周王室的附属,随着周王室实力的减弱,诸侯各国征伐不断。到了战国时期后,各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周王室根本成了徒有虚名的摆设,也就造成了大国不听从周王室,而小国也不指望周王室,因此大国称王想以实力上碾压小国的同时,在名义上也要高人一等,而小国则想着在实力上无法对抗,也要在名义上和大国平等。
秦国称王,对于原本已经羸弱不堪的魏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魏国犀首公孙衍向魏惠王提议道“以魏国的实力应对秦国,那无疑是以卵击石,只有联合其他诸侯一起对抗,才能仰止秦国向东发展,现在魏国已经称王,我们可以用王号作为诱惑,和韩、赵、燕、中山四国联盟,一起对抗秦国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防齐、楚的野心”。公孙衍的提议得到了魏惠王的大力支持,并派公孙衍为使者,出使其他诸侯。
魏惠王先拉拢韩国,并尊称韩威侯为王,韩威侯也改称为韩宣惠王。称王对于当时的各个诸侯君主来说无疑是天大的诱惑,特别是得到其他诸侯的尊称,因此公孙衍出使的十分顺利,燕国和中山国都答应了魏国联合称王的请求,并愿意一起联合。只有刚刚继位的赵武灵王,不愿意称王,毕竟他刚刚继位,又因为赵国的实力弱而臣服齐国的缘故。
魏惠王得知赵国不愿意称王后,为了拉赵国下水,魏惠王和韩宣惠王一起光明正大的朝见赵武灵王,魏惠王和韩宣惠王的这一举动,无疑向各国宣告了赵国称王,至此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互尊王,史称“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后,反应最大的是齐国,齐国的反应是针对中山国,齐威王羞于和中山国同一等级,但齐威王的反对最终不了了之,因为那五国的联盟已经形成,都互相游说于齐国。也正是这次的互相尊王,无形中成为了战国时期合纵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