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七)“徐州相王”前后(1 / 2)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的失败让魏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赵国趁机从北面向魏国发起进攻,秦国也从西面入侵魏国,楚国也在魏国的南边蠢蠢欲动。
诸侯各国之所以对魏国趁火打劫,除了对魏国实力的忌惮,主要的则是因为魏惠王在“逢泽会盟”上的称王。魏惠王仰仗着魏国的实力称王,就是想拉开自己和其他诸侯君主的地位,这也就给自己拉来仇恨。
四面受敌的魏惠王,为了降低魏国的损失,向各国割地求和,才让魏国从“马陵之战”的失败中缓过来,但也无法改变魏国的元气大伤。
魏国的实力大减后,魏惠王再没有心思去侵犯其他诸侯,而是时常担忧着魏国的安危,这时魏国最大的威胁莫过于西面的秦国和南边的楚国。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力大增,夺取了魏国的河西之地。如果秦国没有夺取河西之地,那承受秦国威胁的只有魏国一家,如今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那受到其威胁就不仅仅是魏国一家,还有赵、韩两国。因此魏惠王为了应对秦国的威胁,便联合了赵、韩两国一起对抗秦国,有了赵、韩两国的加盟魏惠王自然将防御重点放在了楚国。
如何应对楚国的威胁则成了魏惠王的主要工作,为此魏惠王和自己的谋臣们开始商议对策。其中魏惠王的谋臣惠施提出了“折节事齐”的计谋,来分散楚国对魏国的仇恨。
惠施即惠子,宋国人,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人,是庄子的好友。他提出的“折节事齐”就是让魏惠王带领着各小诸侯,侍奉齐威王称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听从了惠施的提议,带领着韩昭侯和众多小诸侯国君主,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一带朝见齐威王,并尊称齐威王为王,齐威王称王后大喜,也借此机会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
齐威王,继位之初还是齐威公,在“徐州相王”后才改为王号,在齐威王刚刚继位时候,齐国的实力并不算强大,齐威王也并不管理朝政,在任命邹忌为相国后。(邹忌就是那个说“我与徐公庶美”,在邹忌的劝导下,齐威王开始励精图治,先后任命田忌、田盼、田婴和孙膑等人,使得齐国实力大增,并两次击败魏国威震诸侯。
齐国的威望增加后,自然想着如何扩大实力,便将目标对向了齐国南边的鲁国和越国,而这两个国家也是楚国所虎视眈眈的,自然齐、楚两国的矛盾就出现了。正是因为这个问题,魏国的惠施才想到让魏惠王尊称齐威王为王,来激化齐、楚两国的矛盾。
齐威王也不是傻子,在魏惠王称王后,受到了其他诸侯接二连三的进攻,自然知道魏国这是在转移仇恨,减轻魏国的压力而已,但相对于被诸侯仇恨,齐威王更喜欢王号的称为,但齐威王也不想让齐国独自承担诸侯的仇恨,因此齐威王也顺势承认魏惠王的王号。
魏、齐两国的相互称王,受伤的不仅仅是已经毫无存在感的周天子,还有早在春秋早期就称王的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