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擢于寒微成国士,人有短长足为师(5 / 5)
王珪对自己家族之人,也尽心尽力。
他有一个嫂子,丈夫早死,一个人抚养孩子长大,世道艰难,王珪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他侄子的教育和生活费用。
王珪对于家族之中的贫乏之士,也倾尽所能,帮他们改善境遇。
也许这来自于王珪少年时吃百家饭的经历,他在周围乡亲的点滴恩情之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情的真挚难得,也许,在当年,在他还非常弱小的时候,王珪就已经立下誓言。
他要回报这个家人,回报乡亲们,也要回报这个社会。
受人点滴之恩,必当涌泉以报。
王珪不仅只是小我的孝,他也将这种朴素的感情,转化成为对李世民,对于国家的大忠大孝。
忠孝二全,王珪一人而已。
少年时代的温暖,带给王珪一世的光亮。
可见李世民一朝,真乃人才济济,君明臣贤,励精奋发之际,贞观之初的各项国家大计,都无不高瞻远瞩,又落于实地。
抚民以静,让其休养生息,大乱之后,才有大治。
不夺农时,风调雨顺,岁丰物阜,百废俱兴。
居上位者,不事雕琢,不营宫室,抑己爱民。
此而不治,不知其可也。
诚如魏征所言,若待大治,三年已是足够长的时间。
李世民一天天地看到国家的力量在增长,他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北方,那是中原王朝,所有英雄之主的梦想。
他将要完成前辈们无法想象的伟业,这了这一天,他已经准备太久,也等待太久。
那就是他要彻底解决突厥之患,他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底气。
甚至于当朝臣们建议修复古长城,以抵御突厥人的南下时,他也充满霸气地回应:“突厥灾异相仍,……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现在,是时候了,大草原上,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