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擢于寒微成国士,人有短长足为师(4 / 5)
在马周来皇宫的路上,为表示尊重和重视,李世民竟然派出了四批使者,络绎不绝,相望于道,迎接马周的到来。
李世民和马周一见之后,大感倾心,他判定,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李世民破格提拔了马周。
让他从一介布衣,坐上火箭,成为了皇帝身边当值当红的大臣。
马周没有辜负李世民的厚望,他确实是个经世致用之才,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是切中时弊,讲究实际时效实用,这其实也是李世民的治国理念。
君臣两相知,世间再无为难事。
但李世民用人,并不求全责备,他深知世间并没有完美的人,用人用其长,而包容其短。
贞观名臣戴胄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他富于大局观,达于从政,处断明速,号称武德(李渊年号以来,一人而已。
但戴胄一样有弱点。
他的本业是法律,晓习法律,明于吏道,但并没有多少文学和文字素养,是一个有术而无学的名臣。
但这并不影响李世民对他的推心置腹,而戴胄也感激李世民的知遇之恩,知不不言,言无不尽,奉公守法,留一世清名。
贞观一朝,能人辈出,名臣足以光耀千古。
在一次宰相们的集会上,君臣尽欢之际,李世民兴致颇高地对王珪说:“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
王珪当仁不让地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居中,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征。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
王珪并不只是微长,这是他谦虚之词。
王珪的私德非常好,颇有古人之风。
他年少之时,家境贫寒,乡里之人,感慨他奋发有为,资助他读书求进。
王珪坦然受之,并不表示特别的感谢。
但当他功成名就之后,王珪开始报恩。
当年资助帮助过他的人,得到了无数倍的报酬,即使当年之人已经故去,王珪也一定会找到他的妻子或儿女,还清这一笔人情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