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忠烈杨门(2 / 11)
当然,这不是一两天能够说得完的,很多故事我也是后来才知道。为什么说这些,是因为凡事都有因果,正是有了杨国民的“因”才有了我的“果”。
1952年的夏天,36岁的杨国民生下了我,因为是“子”字辈,又正逢龙年,所以给我取名“杨子龙”。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就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话不多,唯一的爱好就是和他儿时的伙伴,隔壁的包叔叔喝酒划拳。我母亲却不一样,是大学生,还是一个大家闺秀,要知道一个大家闺秀还是大学生在那个时期是多么“万中无一”。
至于为什么嫁给我爸我也是长大后才从“贵叔”那里得知。
我从小就不是学习的料,反而对父亲那些八卦易经的书籍和母亲手稿中那些考古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没事的时候就和大哥、二姐还有包叔叔的儿子包瀚林跟着父亲习武。
除了这些,我还有一个特长,就是鼻子特别灵敏。
上小学后,父亲曾经少林寺的师兄项中正带着自己的儿女来找父亲,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一来就不走了。靠着父母的帮助在我家旁边盖了小楼,落了户口,种上了地。而项叔叔的儿子项志刚与我年岁相仿,自然也和我成为了同学。
从此,我、包瀚林、项志刚便成为了形影不离的难兄难弟。
包瀚林可谓是胆大包天,用老师的话说就是世间上没有他不敢干的事情,久而久之同学便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包天”,意思就是“胆大包天”的意思,后来大家便习惯了叫他“包天”。包天从小就爱惹祸,挑事,经常被他爸妈打,再加上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拳脚,渐渐练就了一身翻墙爬树的本领,几米来高的围墙在他眼里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项志刚的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东北人,他和妹妹项思绮是在东北长大的,无论说话还是生活习惯都很好的继承了东北人的习俗。项志刚长得人高马大,比同龄的我们要高出一大截,是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人狠话不多”的角色。他一身蛮力大的惊人,和我们一样的小孩要四、五人一起上才能勉强占到些便宜,每次打架我和包天二人加起来都不是他的对手,我们后来都叫他“大刚”。我父亲很喜欢项志刚,说他习武天赋颇高,而且又能吃苦,从来不偷奸耍滑。
别看大刚那样,他那个妹妹项思绮却长得甜美可爱,身材高挑,就是个标准的小美人,包天自称是他的“小婆娘”,也就是媳妇的意思。
村里人都说我们是“臭味相投”,只有想不到的坏事,没有干不出的坏事,就连村里的牲畜都要躲着我们。可是包天却经常说其实最坏的就是我,因为我总是在后面出谋划策扮演狗头军师的角色,流血冲锋的事情就是他和大刚去做。
1968年,大哥已经到部队当了兵,二姐由于成绩优异在母亲老同学的帮助下到北方的学校研读考古,家里就只剩下我自己。
“阳明路花鸟市场”是贵阳城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之处。
奇石花草、古玩把件、珠宝玉器、猫狗鱼虾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也是我们这种无业青年最爱来的地方。
在阳明路无人不知“杨家”,无人不晓“杨三太”。
杨三太本姓刘,是四川的名门望族。与姐姐同嫁一夫,共有子女1人,这种姐妹同嫁一夫的现象在旧社会是相当普遍的。不像姐姐一样喜爱琴棋书画,杨三太反而是性格刚烈,侠胆忠肝,虽是女流之辈,但豪气一点不输男子,广交天下英雄,上到政府官员,下到市井混混都要给她些许面子。
抗日战争末期,已为人妻的杨三太组织儿女和民间义士前往贵州与广西边境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入驻贵阳城时杨三太还将自家的大宅让给解放军做指挥部,支持解放军在贵阳附近剿匪,给解放军提供了不少消息和帮助。
在姐姐与丈夫去世后更是把杨家的产业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杨家的产业和声望越来越大,人丁兴旺的杨家也被大家称为“忠烈杨门”。
说到杨家的小辈子女,就属老二、老三最为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