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章:害我(1 / 7)
袁绍的队伍已经溃不成军了,大部分人都如袁绍那般向着伊水南岸溃逃了,但依旧有不少武士留在原地,想死得体面一点。
邯郸商就是这样的一员。
此前他奉袁绍之命,带着两千名精锐的赤心队武士逆击,但却遭遇到泰山军火力最强的射声军的致命打击,队伍顷刻零散。
作为袁绍的肱骨,以及颍川士在军界的领袖,邯郸商一开始也是想南奔的,毕竟从来没有听过瓷器要和一群瓦器一起硬碰的。
可之后稍一冷静琢磨,就知道南奔之事不靠谱。
现在他手里还勉强笼着数百名武士在身边,可一旦南奔,半路上这些离心的赤心队就会星散一空。
而他邯郸商也不是长于武力之人,军中向来称他为儒帅,一旦孤身南奔,路上遍地都是乱民溃兵,长途跋涉下,还是难逃一死。
再一个,从伊洛到颍川之间不下百里,他们出战都没有携带辎重粮秣,一旦南奔,根本没有多少粮食供应。到时候不还是要饿死在路上?
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不认为他们逃得出去,在这片广大的平原上,难道指望用双腿去和战马比赛吗?
思前想后,念此上种种,与其偷生被戮,污了家族名声,不如就在这伊洛战场上,抱团而死。
千百年后,历史还是会记下他光辉的形象的。
这就是世家子弟的想法,他们做很多事的时候,的确会比一般的土豪子弟出身的要有底线一点。
不是他们不好利,不爱财,不偷生。而是这些人都读历史,知道在最后关头的选择决定了他们在史书上的形象。
如果有的选,谁不愿意以忠义关辉的形象流于后世呢?所以,他们做很多选择的时候,往往会在乎历史的评价。
这一刻,邯郸商也是如此。
在逃生无望的最后关头,邯郸商决定为了自己的身后名,坚守战死。
所以,当一众袁军吏士们慌乱南逃的时候,唯有邯郸商带着数百名赤心队如激流之巨石,巍然不动。
而此番情景自然落在了前面带兵的赵云眼里。
此刻赵云那好“节义”的脾性又犯了,在看到邯郸商等人的“忠贞”之举,忍不住就称赞了一句:
“颍川也有真豪义啊!传我令,不许用弓弩,我要生俘此人。”
对于这些,一直勉力支撑的邯郸商并不清楚,他只觉得前面的压力一下子就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