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东岳泰山(1 / 1)
学者王克煜说,“三月十五“圣诞日期的最早记录,是民国女作家凌叔华的《泰山曲阜游记》。根据时人所记,每值官府“封山“而香客禁足。可见无形之中,“四月十八“这一天,已为皇帝所垄断。普通进香庶众无奈望祠兴叹,绝难一奠心香,群体祭祀活动只能另选时日。
“三月十五“系元君“换袍日“。即这一时段,春夏代序,天气转暖,神仪上之旧帔渐敝,例应换置新袍。信众往往醵资制服,于此日群聚岱祠,行换袍之礼。此俗申来甚久,《明纪》卷二二载:弘治十二年,两宫太后“使使诣泰山进神袍,……刘健等力谏,帝重违两宫意,不听。“红门宫北小碑林民国二十四年立《济南府西关同社人碑》写换袍事便特笔标出“三月十五“:“民国二十一年,同赴岱顶敬献大匾一块,万民伞一把,袍五身。……又拟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在红门碧霞宫前建醮立石,以志不忘神庥云。“柳芳梧先生《泰安城和城郊社戏传略》详载民国时泰安风俗:“三月十五泰山顶,老奶奶换衣裳,碧霞祠唱社戏一天一晚上。三月十四日城乡、新泰、莱芜、zb、德州、桑园等地,各路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都到达泰山顶,晚上温台开戏,这时碧霞祠山门内外,钟、鼓楼上,东、西神门外,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晚上不单唱戏,中间还加上为善男信女死去老人过金桥等迷信活动,做的活灵活现。第二天即十五日,再唱一天戏,并举行给老奶奶换衣裳。““四月十八“吉日既为官府所占据,信众聚会行香,便更多地选取在“三月十五“这一“换袍日“上。久而久之,便口耳相因,将这一“良辰“传说成了元君圣诞。虽辛亥国变,清廷“四月十八“之礼废止,但“三月十五“在泰山一带却已相沿成习,深入人心,再难更易。
因此元君圣诞从“四月十八“到“三月十五“的变化,反映的其实是朝廷与民间对碧霞元君主祀权的争夺,其背后颇有深邃的文化内蕴可资解读。
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
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