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章 恐龙家园(1 / 1)
食草恐龙因为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充饥而导致数量锐减。随着素食恐龙的大批消亡,自然食肉恐龙也就断了食物来源。然而“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世间万物一旦发展到顶峰,再往前便是下坡路了。恐龙家族在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尽头。大地仿佛预示着未来的某一个时期将会重演一回二叠纪末的“大屠杀”,大约在距今6500万年前,一颗名为“尤卡坦”直径约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在了今天的墨西哥境内。几万颗原子弹威力的爆炸在顷刻间发生。这场“天地大冲撞”毁灭了地球上许多生命,也结束了恐龙时代。
中生代末发生了白垩纪灭绝事件,50%的生物灭绝,包括所有的恐龙。
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的气候变迁,造成另一次辐射适应。主龙类的多样性在侏罗纪时期达到高峰,鸟类和胎盘类哺乳动物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被子植物在白垩纪早期也开始发展,自热带地区开始出现,白垩纪的全球气温允许被子植物分布到极区。在白垩纪末期,被子植物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的大型优势植物,若以生物量计算,各地的优势植物仍是苏铁、蕨类,直到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发生。
部分科学家认为昆虫的一些器官相当适合被子植物,尤其是口器,而认为昆虫与被子植物同时开始多样化。但是昆虫的口器的出现时间早于被子植物,也早于昆虫开始多样化的时间,因此昆虫的口器是基于其他原因而演化出现的。
在中生代的进程中,早期的大型动物逐渐减少,而小型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包含蜥蜴、蛇、可能还有哺乳类、灵长类的祖先。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更加重这种倾向,大型的主龙类消失,而鸟类与哺乳类继续存活至今。
盘古大陆的称谓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来的,1912年,他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魏格纳设想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盘古大陆,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主要研究大气热力学和古气象学,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郭非常相似等资料,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是漂浮于硅镁层之上的,并设想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后来,特别是在中生代末期,盘古大陆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块,在硅镁层上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盘古”这个字的意思是“所有的大陆”,虽然称为“盘古”的这块超大陆形成于古生代末期,但是这块超大陆在当时似乎仍未包含所有的陆地,就在东半球-古地中海的右侧,仍然有分离于超大陆之外的陆地。这些大陆就是南、北华夏陆块,以及一块长形“挡风玻璃”状的辛梅利亚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