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章 始元道典(1 / 1)
《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左传·昭公元年》:“为晋正卿,以主诸侯,而侪於隶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杜预注:“民为神主,不恤民,故神人皆去。”
《史记·五帝本纪》:“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宋代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末帝昏乱,神人弃之。”
明代张居正《答王鉴川书》:“边境敉宁,神人胥庆。”
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社稷将危,神人胥怒!某叨为嫡嗣,欲讫天诛。甲胄干戈,载义声而生色;子孙臣庶,念先德以同驱。”谓其姿容﹑行止﹑技艺等非常人所及。
汉代桓谭《新论》:“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曰铸凝。”
晋朝王嘉《拾遗记·周灵王》:“二人当轩并坐,理镜靓妆於珠幌之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魄,谓之神人。”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孔明真神人也!早已知我心事!只索以实情告之。
明代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二女童运剑为彼此互刺之状……只见两条白练,半空飞遶,并不看见有人。有顿饭时候,然后下来,气不喘,色不变。程元玉叹道:‘真神人也!’”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二章:“天人、圣人并推,可合称为神人。”
《史记·封禅书》:“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
《史记·孝武本纪》:“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令有亲属,以客礼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
天人洞悉宇宙人生本源的人,超越生死、超越轮回之人,亦指神仙仙人,天子,神仙,才能出众的人等。
在华夏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华夏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庄子·天下》:“不离於宗,谓之天人。”
《后汉书·班彪传下》:“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
宋司马光《答李大卿孝基书》:“阴阳之道,在天为寒燠雨阳,在国为礼乐刑赏,在心为刚柔缓急,在身为饥饱寒热,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参见“天人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