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进入山海(1 / 1)
宋朝时期,《新唐书·列传第十三》记载:“应龙之翔,云雾滃然而从,震风薄怒,万空不约而号,物有自然相动耳。”
《册府元龟》记载:“瑞马开图,发荣光于远代;应龙辟壤,致宅土于遐年。”
《太平御览·卷五十七》记载:“枯泽非应龙之泉,平林非鸾凤之窟。”《太平广记》记载:“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
烛龙,又名烛阴、烛九阴、逴龙、火精,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开眼为昼、闭眼为夜,有一子名为鼓。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烛龙是章尾山之神,人面蛇身,浑身红色,眼睛竖着长。《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的钟山之神烛阴也是人面蛇身赤色。郭璞在《山海经图赞译注》中认为烛龙与烛阴乃是同一物。
先秦时期《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郭璞注“烛阴”时认为烛龙与烛阴乃是同一物:“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又引《诗含神雾》注:“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火精”就是烛龙。
战国时期《楚辞·天问》云:“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楚辞·大招》云:“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赩只。”
西汉《淮南子·地形训》记载:“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东汉《楚辞章句》注《楚辞·天问》云:“天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
南朝梁《昭明文选》引《思玄赋》云:“速烛龙令执炬兮,过钟山而中休。”
北宋《太平御览》卷九引《括地图》云:“钟山之神名烛龙,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噓为夏,息为风。”;卷三十八又引《玄中记》云:“北方有钟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开左目为昼,开右目为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楚辞补注》注“逴龙”云:“逴音卓,远也。疑此逴龙即烛龙也。”
明代《使琉球录》记载:“仙瀛……长照烛龙膏”,认为仙岛瀛洲用烛龙的脂膏照明。
清代《龙经》云:“烛龙亦曰烛阴,蛇身人面。”;《癸巳存稿》记载:“烛龙即日之名。”
青龙,又称苍龙、孟章,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为“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对应“四象”中的“东方七宿”。青龙’的由来与自然天象有关,主要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