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3 / 4)
“这些,我多少知道一些。”
“立朝之初,当然当用重典。”李煦和说:“皇上坐北面南已数十载了,还是如此,能不让人心忧?”
“有道理。”
“皇上很可能对这个问题也有所察觉了。从中您看,现在很多学子不愿意科考了,考中了,就可能做官,这做官的风险,竟然大到了可怕的程度。但是国家什么时候,都要依靠大批各级的官吏啊!再一点”
“再一点?”张秉善问。
“邦基写《稣山滴漏》本意就是想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探究,一开始就是给一个人写的,这个人就是天子,就是当朝皇上。这一次皇上不杀庞伟,可能,我说是可能,我专呈皇上的《稣山滴漏》,皇上看了,而且,而且,起作用了。”
“如此狠手,那些贪官污吏们都不收手,皇上若要怀柔,岂不是在给那些贪官污吏们肥胆壮行。”
“哪有怀柔一说?”李煦和说,“大明律条白纸黑字明明白白。朝廷各级官府严格执法、绝不拖泥带水。问题在于要让法律驻进各级官吏心里,要把法律交于天下百姓。”
“做到这一点太重要了,”张秉善说,“能做到吗?我看太难了,难于登天。”
“宣传法律条文,”李煦和说,“皇上都身体力行了,庞伟不也在宣示律条吗?”
“庞伟真是在宣示律条吗?”
张秉善的这句问话,又让李煦和打了一个激灵。
“已被削职,已是平民的庞伟并没有洗清罪责,”李煦和说,“让他宣讲《大明律法》,是让他在赎罪,是皇上法外开恩。他必须是要用完余生的。”
“待吃了饭,你我去看看。”
不看不打紧,一看,差点把李煦和的鼻子气歪了。
李煦和和张秉善从麻埠街赶到六安城已是太阳偏西之时。
在六安城古楼大街南头一处偏僻的地方,支着一张破败的桌子,桌上散放着几卷《大明律》。除了庞伟趴在桌边鼾声如雷地大睡以外,桌边没有其他人。
李煦和走过去,见桌上桌下散有他人丢弃的砖头瓦片,走近仔细一看,桌上还有不少唾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