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2 / 4)
“皇上,您一直高看六安州,拨下巨资修建六安城,就这件事,”李煦和说,“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觉得庞伟记住了皇上的托付,应该说,从工程规划,设计及选择营造场等等方面还是很用心、上心。我担心,因为此工程一直由庞伟监管,我担心庞伟一去,工程半途而废,皇上对六安州的恩泽不能打折扣啊。”
“亲家你,你,”朱元璋想了想,“你觉得庞伟犯没犯贪污、受贿、渎职之罪?”
“利用职务之便,捞点银子,”李煦和说,“这事应该保不齐。只是数额大小上面讲究。庞大人应该还是勤政的,还是有,有百姓口碑的。”
“朕在得报庞伟被抓以后,第一时间就在想,如果亲家你不出面,不来找朕,朕就一准将他判死。只要亲家出面,庞伟他就算活命了。可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朕还是要惩罚他的。”
“这大面子,给了邦基。”李煦和站起身来,冲着皇上深深施一礼,“留他一命,已是他的造化,我也觉得怎么惩罚他都不为过。这就请皇上定夺。”
“处置这样的官员,”朱元璋说,“怎样处置,刑部那里都已有了惯例。一是革去官职,二是家财充公,三是以平民身份将未完公务做完,以求戴罪立功。”
“就这样处置庞伟?”
“朕这样处置他,亲家觉得如何?”
“皇上圣明,”李煦和说,“有一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皇上,《大明律》以及《大诰》颂布已经时年,别说平头百姓了,就是各级官吏,有许多恐怕都没有认真研读。普法成为重中之重。皇上亲署应天府,将法律条文诏告天下,被天下百姓传为美谈。但,恕我直言,各级官吏在普法这一等一的大事上,并不热心,也不卖力。究竟原因,大约是,官府怕把法律都交于老百姓了,怕失去官府的威严。”
“亲家说得太对了,针对普法不力,朕责罚了不少官吏,可朕觉得效果不佳。至今,朕尚为此事头疼。”
“就让庞伟用余生宣讲《大明律》和《大诰》,不仅在六安城里讲,要到乡镇讲,还要到农村讲,力争做到对大明的法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庞伟既然敢以身试法。”朱元璋说,“就让他现身说法,这也是让他戴罪立功。亲家,你这个想法很好,不但让庞伟做,朕颁诏下去,要让许许多多像庞伟这样的人去做。”
“皇上,”李煦和说,“承蒙皇上给足邦基面子,邦基着实诚惶诚恐,心存无限感念。临别之时,小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亲家只管道来。”
“皇上对庞伟的恩泽,想由邦基传给庞伟,并由邦基将作为一介平民的庞伟带回六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