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3 / 4)
第二天,张秉善请来了教书先生,教书先生在李煦和家刚一落座。就说出了这样的话:
“李老先生,别人都是学生选先生,我跟他人不一样,本人教书这么多年来了,从来都是我选学生。”
给先生倒好茶水的李煦和端坐在先生对面,他认真地看了看先生,这位教书先生倒也衣着端庄、斯文清秀。
“敢问先生尊姓大名?”李煦和问。
“本人在六安城教书已近三十载,在城里无人不知晓。本人姓王,名文理。看来,名声尚微,连区区几十里外的麻埠街尚未传名。”
“哪里哪里。”李煦和赶紧赔不是,“王先生声名远播,这不,我的亲家为我所托,慕名远道将先生请来。能请动先生,本人及犬子三生有幸。”
“客气。”李煦和一番话说得王文理心里暖洋洋的,对面的这位乡绅尚未成为他的东家,他俩还有条件要谈,王文理不能不端着。“请教贵姓美名?”
“在下李煦和,山野之人。”
“名煦和,李姓在这一方也是大姓。”王文理自话自说,“应该有个字。譬如本先生名文理字春山。”
“好!先生的名、先生的字多有意象多有品位。”李煦和说,“在下也有字,曰邦基,只不过有些粗俗而已。”
“邦基,邦基。”王文理仰头想了想,“还好,还好。何来‘粗俗’之说。言归正传吧。李老先生,看贵府有华屋数十间,定是殷实之家,等闲之辈焉能有之。另外,李先生为孩子的前途,能找上我,足以说明两点,一是先生眼光远大,另一是对孩子的前途很是看重。”
“先生您用茶。”李煦和说,“谈不上有眼光,对膝下之人的前途倒是十分在意。”
“这就是眼光,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教育,孩子一旦学有所成,一旦功名高中,那就是为官作宦之人,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这正是在下殷殷之期望。”
“李先生这样正道。”王文理说,“大明初兴,国家百废待兴,正是朝中用人之时,凡天下童稚,只要尚有一碗饭吃,能修文就应该修文,能习武的必须习武,若长大时身怀定国安邦之才,则社稷之大幸、个人之大幸!”
“好!”李煦和都有些失态了,“先生所言极是!小可现已抱定延请先生之信念,不知先生能否屈就?”
“李老先生且慢。”王文理美美地品着茶,待到茶香满屋,他王文理满口生津之时,才慢慢地说道,“方才我已言明,本教书先生是要选学生的哟?”
“先生的规矩,小可悉听,小可遵从。”李煦和站起身来,“我现在去唤来犬子,请先生示教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