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明确的未来(八)(2 / 3)
会场布局是4个同心圆,留下了270度的部分。李润石位于核心圆桌边。本来英国发言后就轮到中国,很快,李润石就用他有力的声音说道:“我反对英国代表方才的理由。如果历史回到1919年,的确应该以不过分的方式对待德国。而现在已经不是1919年,而是1936年。在这17年当中,德国出现了很多届理性温和的政府,那时候才是与德国进行理性讨论的时机。当过分的政策导致德国纳粹党这个欧美种族主义政党最激进的政党上台后,各国所需要的是警惕这种激进种族主义政党,而不是去妥协,去放松对他们的限制。</p>
在中国政府看来,英国的政策不仅不会让纳粹这种激进种族主义政党有所收敛,反倒会让纳粹党与德国人民认为,只有疯狂才能换取德国的利益。我对于英国政府的看法是,英国政府已经错了第1次,而且正在错第2次!所以,我建议英国政府能够反思,并且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我的话说完了。”</p>
李润石刚发言完毕,法国代表们纷纷鼓掌。而英国代表们1脸的不快,瞪了李润石1眼,却没说什么。</p>
在这样的气氛中,轮到了中国代表阐述本国对于份额的看法。李润石此时已经调整好了情绪,坦率的说道:“1933年6月,美国卡尔·文森提出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案》中规定,美国额外建造2艘航母,4艘轻型巡洋舰,20艘驱逐舰,4艘潜艇。</p>
1934年,美国正常海军建造计划,完成了1艘重型巡洋舰,3艘轻型巡洋舰,14艘驱逐舰,6艘潜艇。</p>
193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提出的《紧急救济法案》规定,美国额外开始建造1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14艘驱逐舰,6艘潜艇。</p>
1936年,美国正常海军建造计划,美国完成了12艘驱逐舰。</p>
中国在1933年到1936年,1共建造了2艘巡洋舰,2艘轻型巡洋舰,12艘驱逐舰,4艘潜艇。现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状态,为了保证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平衡,中国计划建造30万吨的海军舰艇,以确保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平衡,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p>
30万吨海军吨位看似很多,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光是法国计划里完成的12艘战列舰,30万吨位就打不住。而且中国从1924到1936年,始终没有建造什么大海军。虽然其他国家都知道,日本的海军上有1半都是中国海军官兵,而且日本海军这些年的演练频率冠绝全球,以至于现在日本海军的舰艇都快被开报废了。但中国海军没有自己的舰队,那就是没有。从几乎可以视为不存在,到拥有30万吨舰艇,中国海军依旧没什么威胁。</p>
李润石的发言结束后,各国都没啥反响。轮到日本发言,日本只是表示,“我们的船要换1遍。”这话也没有引发任何反响,换就换吧,那些破船不换的话,大概也撑不了多久了。</p>
在意大利代表发言的时候,大家更不在意了。而且意大利代表的发言中充满了既要又要的姿态,好像想通过发言得到些回应。但是其他国家统统不在意,现在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唯1的独立国家,也是欧洲国家公认的缓冲区。埃塞俄比亚靠着红海,接近红海两个出入口,距离苏伊士运河非常近,英国态度坚定的反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而国联已经通过了决议,对意大利实施制裁。现在给意大利任何借口,都只会让意大利人蹬鼻子上脸。</p>
当意大利以法国造舰,威胁到意大利的安全为理由。法国代表带着1脸的嘲讽,看着意大利代表的表演。</p>
批判完法国之后,意大利代表又开始抨击起中国。认为中国放弃4艘战列舰的所有权,是在和法国唱双簧。</p>
李润石看戏1样看着意大利代表的表演,也是1言不发。甚至还点了根烟,轻松的看戏。大家都是文明人,意大利代表根据会议授予的发言权表达意大利的态度,他当然有发言权。好在意大利也自诩文明人,并没有发表毫无意义的长篇大论,把国际海军会议当闹剧。</p>
等意大利代表结束发言后,美国代表提了1个问题,“请问中国为什么放弃4艘航母的所有权。”</p>
法国政坛换政府如走马灯,所以法国代表神色中稍显紧张。李润石从容答道:“在签署造船协议的时候,纳粹党还没有上台。现在局面已经变化,中国政府是根据具体变化以及法国的请求判断,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放弃了4艘战列舰的所有权。”</p>
美国代表心中有些失望。李润石的回答无懈可击,以至于这个问题没能达成美国代表期待的目的。中国政府反纳粹的立场十分坚定,纳粹党1上台,中国政府就主动降低了与纳粹德国的外交关系。</p>
李润石以完全符合中国政府立场的解释,加上众所周知的德法矛盾,非常合理的解释了中国与法国之间的战列舰所有权转交问题。如果不这么回答,那就成了外交事故。</p>
欧洲大战就是因为各种密约满天飞而引发的,欧美事后痛定思痛,虽然没有公开达成条约,但各国都认为,如果有两国达成密约,就意味着对其他国家的敌意。其他国家就会根据这种敌意来做出对等反应。没人待见意大利,但是意大利代表方才的指责可不是毫无杀伤力。如果是中法在签署4艘战列舰建造合同的时候就达成了密约,肯定能把中法置于不利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