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朱棣驾崩(3 / 5)
所以呢,朱棣死了,如果朱高煦要发动政变,那么张辅无疑就是他最好的内应。那么这样看来,马荣防备他是非常有道理的。
马荣和杨荣、金幼孜经过几个时辰的商议,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密计划,具体如下:
第一:秘不发丧。皇上的军营只有皇上和几个及其信任的内侍进出,就算是大臣也是不传召不得进入。也就是说朱棣的死,除了这几个人以外,没有人知道。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封锁消息,大军仍然按照原定计划,班师回朝,一切照常。
皇帝死了,不是在皇宫,而且是在西北蒙古回京的路上,一旦这个消息传出去,必定会天下大乱。所以必须封锁这个消息,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第二:以锡为椑。意思就是搜集军中的锡器,把锡器熔化,做成一个椭圆形的棺材(椑是古代的一种椭圆形的酒器,然后把朱棣的遗体装进去,放在龙辇上。
要想封锁消息,就不能让别人看到皇上,所以就必须把朱棣的遗体藏起来。那么藏到哪里最合适呢?那当然是皇帝的专车了——龙辇。龙辇是长方体的,只有前面一个门可以进去,其他三面都是封闭的。前面的那个门平时都是关着的,而且帘子也是放下来的,所以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情况。
并且只有皇帝的贴身宦官和心腹大臣才可以接近龙辇,其他人不得靠近,都离得很远。所以没有人知道皇上在龙辇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第三:杀人灭口。杨荣和马荣决定,杀掉所有参与制作锡槽的工匠,以免走漏消息(主要是为了防止有人把消息透漏给朱高煦。
一夜之间收了那么多的锡器,而且还做成了一个槽状的物体,那些工人也不是傻瓜,肯定会有人怀疑或者猜到了槽状物体的用处。
为了避免有人泄露消息(主要是防止泄露消息给朱高煦,就必须把这些工匠全部杀掉。万一有哪个大嘴巴到处嚷嚷,那可就坏了事了。
做好了这些决策以后,他们就各自开始忙活自己的工作了。
马荣吩咐下去:行军每到一个地方,照常搭好皇帝的营帐,饭菜照常送到营帐,照常侍候皇上吃饭,休息。
所有的仪式都跟平时一样。这样以来,大家做的事情都跟平时一样,谁也不知道皇上已经驾崩了。
杨荣和金幼孜、马荣商议好以后,把军队里的事情交给了他们。自己和海寿回京报信。
具体的分工就是:在军营里的大学士金幼孜和宦官马荣等人负责以上保密措施的实施。
杨荣和宦官海寿连夜出发回北京给太子城报信,事关国家存亡,刻不容缓。
杨荣和海寿一路上马不停蹄,除了吃饭睡觉,一刻都不敢耽搁,途中累死了几十匹马。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初二,杨荣和海寿终于到达北京,把朱棣驾崩的消息告知了太子朱高炽。朱高炽听到自己的父皇驾崩的消息,当场痛苦倒地,悲伤欲绝。皇太孙朱瞻基立刻上前扶住了倒地的朱高炽,一脸担忧和伤心。
但现在不是伤心的时候,必须立刻安排朱棣丧事。想要安排丧事,就必须把朱棣的梓宫先迎回北京。
此时的朱高炽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一国之主了,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做决定。眼下最要紧的事就是先把朱棣的遗体顺利的接到紫禁城,情况紧急,必须即刻出发。
所以就在八月初二当天,太子朱高炽派皇太孙朱瞻基前往居庸关,赶赴开平去迎接朱棣的梓宫(遣太孙出居庸关,赴开平迎梓宫,同时向外界公布朱棣驾崩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