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农耕忙(1 / 3)
一个月后,地表已经看不到有冰雪了。春风拂面。
1架曲辕长铁犁5架短犁打造完毕,原来耕地要用2牛3人或者2牛2人,现在只需1牛1人且省力省时。这种唐代出现的耕犁,一直沿用到后世我的小时候,我小时候是真的种过地扶过犁的,我把曲辕犁和现在用的长直犁的改进之处给王六讲清楚,他秒懂。
我让他把旧的犁具全部熔炼为新犁,一点不留,省得买新铁料了。
关于稻田的灌溉,我让李大力带着所有劳力,在河边的稻田中间挖了一个池塘,池塘两边又挖了灌溉水渠,现在池塘挖了一大半,因为土层深处还没有完全解冻,灌溉水渠挖掘完毕,因为这个地方还在用人力挑水浇田,不是东汉没有灌溉技术,只是没有普及到这边塞地区。
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人力,我把筒车搬了出来。同样,对于作为木匠的孙管家而言,原理也很简单。现在筒车的主体基本制作完成,正在制作黑水河到池塘的引水架。
我跟贾叔商量,再有1天就是清明,到时候我们正式提水犁地。
清明节当天一早,河岸边就聚满了人,看样子,不光是贾家的人,李家岑家的族人、下人和雇农也都有不少来看热闹的。现场的筒车盖着一方红布,筒车架旁边的河岸搭了一个类似木码头似的平台,上面摆了一个香案,上面放了猪头,馒头、五谷等祭品。
在筒车下方,有一个深约五尺,长约一百米左右的人工开出来的河沟,两端均连接着河道,但是现在河沟里水是静止的,因为河沟上游用石闸憋着水。
大概上午九点,我带着孙管家和李大力两个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对河神祭拜,上香,磕头。接下来,由我和孙管家共同为筒车接下红布,李大力和贾虎贾豹共同抬起石闸。
人工水沟的水由慢到快流动起来,筒车也随之转动起来,筒车设计了二十四筒,直径约一丈有余,现在刚刚吃水三尺左右,河道夏季高水位时候,也可以用,在遇到特殊暴雨洪水或者冬季的时候,可以把筒车短期拆卸下来,极端情况比较少,因为这里的降水量还是少于中原地区的。
筒车目前转动一圈需要15秒左右,第一次做,筒也没做太大,一个筒有效提水1升左右,一圈能提水24升,一个时辰能提水12立方米左右,一天下来,也就不到14立方米,提水效率可以说是很低了,但是这种隋朝才出现的灌溉装置,在东汉末年的出现,其意义也是划时代的。
这个小型筒车的运转,配合着人工池塘和天然降水的调蓄功能,已经可以完全释放了现有的贾家稻田灌溉所需的人力。
当水进入池塘的一瞬间,站在河岸边和池塘周围的人们不由自主的欢呼起来,再有一个月,池塘里的水,就可以覆盖贾家两侧的稻田,就可以插秧种稻了。
下午,画面转到稻田和旱田交界处,1架长曲辕犁在旱田一侧一字排开,5架短曲辕犁在稻田一侧一字排开,每架犁都是一牛一人。在众人的簇拥下,我来到现场,看着所有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我大喊一声:“春耕喽!”
王六一声鞭响;“驾”
十五头耕牛也像懂得这气氛一样,“哞~哞~”走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