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脸部水肿(2 / 2)
张仲景青年时期到繁华的都城洛阳一带行医,开拓视野,遇到了当时文学史上号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宜),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诗人。二人交游甚密,仲圣凭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仅仅通过望诊,便发现这位二十几岁的文学家隐藏着可怕的“疠病”的病源。
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说完张仲景就给他开方施药,并再三叮嘱,一定要按方吃药。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身体又没有什么不舒服,便不吃药。
过了几天,张仲景又去见王粲,见面便问,“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你的神色跟往时一样,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这么年轻,身体又无不适,不必吃药。张仲景心急如焚,三番五次地找王粲。可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
二十年后,王粲的眉毛果然脱落半年后就离开了人世。
我们猜测,也许仲圣有写过望诊技术的书籍,但是天长日久,或是书成之时,或是后世某次“文字狱”之类的大型活动中被销毁了。另一种可能,仲圣的望诊技术需要炼目化神,门槛太高,考虑到写与后世也没什么用处,反担心后人钻研技巧,忽略医学大道,便主动停止传承。
好在仲圣在撰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采用“辨证论治”的手段,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有效结合。采用简易脉学“大、浮、数、动、滑,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以此分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进行八纲辨证。又有患者主述,十问辅佐,再结合望舌苔手头面,四诊合参,八纲不失。
所以经方派中医易学易用,方剂对症,药效显著,这便是徐清源父子对于弘扬中医文化的信心之源。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大道至简。自仲圣传道至今两千年,经方派逐渐势微,根本原因不是经方派能力不行,反倒是能力太高赚不到钱,一剂知二剂已,相比动则开几十付药让人调理的医生,收入差距接近百倍。
故而有言曰,德不近佛,才不近仙,不可为医。
说回列车上水肿的女子。
经过徐清源诊断,该女子,晨起则面部,双手水肿,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数。当属五苓散证。
五苓散证是汗出过多导致的津伤,因津伤阴虚而导致发热、口渴、小便不利;也可有胃对水的吸收功能出现障碍的表现,水入则吐、心下痞、吐涎沫等,甚至呕吐下利并见。
身上有水证,出现上半身的水肿,便可以用五苓散治之。卧蚕,上眼皮肿,服之利小便,水病即去。
见徐清源已有明确答案,徐长卿眯起双眼点头微笑示意可也。
徐清源将治证原理给那女子简略解说,周边围观群众听得似懂非懂,也是有所感悟。
徐清源一边铺开方纸一边交代道,此方不必煮成汤,找个药方给你抓药打粉即可,注意密封保存。
吃的时候每顿一汤匙,和二百五十毫升水服下,一天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