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朝堂(2 / 2)
陈应忠自先帝青年时便跟随先帝,先帝待他不薄。于他而言,先帝是主子也是亲人。他几度张口想说些什么,但最后只说了,“奴才告退。”
萧若昭看了出来,停下了笔,拿起了一侧的茶杯。对陈应忠说:“陈公公,您也是自幼便看着我长大的,您有什么话是不敢同我讲的?但说无妨。”
陈应忠顿了顿,对萧若昭说:“公主,垂帘听政这条路可不好走啊。先帝生前最后的话便是希望您健康快乐的生活下去,您当真要走这条险路?”
她捏着手里的茶杯,缓缓地说:“没有一个人逃得过他们的罪。即使不是他们的罪,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时机,我便替历史清理这登场的丑角,错杀一百不放一人。”
陈应忠感觉,昭华公主似乎再也不复之前的单纯清澈,眼里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冷意令他这么一个在深宫中活了大半辈子的人都不寒而栗,这场大病之后,昭华公主竟似变了个人。但无论是她要走那条路,因她是先帝的遗孤,他都要辅佐下去。
第二日朝堂之上,萧若昭坐于珠帘之后,太傅于珠帘一旁随侍,萧岗于龙椅之上。一些难以决断的事,陈应忠将珠帘后萧若昭写在书简上的裁决呈于堂前,由堂前的随侍太监宣读。
无非是一些武官的征战派遣与粮草兵马的调度,或者文官的税收工造与礼仪制度。每一条每一件,萧若昭处理的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而那武将出身的萧岗在文官上奏的事件上显得力不从心,且他刚愎自用,甚是易怒。
早朝结束,大多老臣对于昭华公主赞不绝口,几位尚书对张丞相叹息着说,“颇有先帝之风”。张丞相心中五味杂陈,他知树大招风,但不招风便能放过公主?他思索良久,花白的胡须被风吹起,脸上的纹路像他这一生官场的坎坷,若非为了这外孙女,他早就告老还乡了。他苦笑着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罢了罢了,糟老头子再等几年吧。”
半月后,萧若昭一如既往的垂帘听政。但此次朝堂之上,却不似往常那样平淡。刑部尚书上奏,说狱中有一连续凶杀犯逃脱,目前下落不明。
帘内的萧若昭有些无奈,明明是连续凶杀犯,为何不早下定论斩首示众?她握笔写下疑问,陈应忠呈递后由小太监诵读。刑部尚书称由于先皇登基大赦天下,一时将他放了出来,而后他又杀了人这才又抓进来,现下却逃了出去。
此刻萧岗却并不觉得是自己的缘故,恍若置身事外。直到大臣们全都看向他,他却侧身倚着龙椅徐徐道来:“昨夜朕梦到了高祖,高祖握着朕的手说,女人当政必出大乱,今夜就有穷凶极恶之人出逃,算上天给我们大梁的警示。后来世祖入梦,挽着朕的手同朕说,希望迁陵到北方,让昭华公主随行,守灵七年。”这一番话,足以见得这皇帝脸皮很是厚。
朝中大臣一时之间,议论纷纷。张行之见状况不对,上前躬身说道:“陛下,昭华公主自垂帘听政以来,从未出错。何故致使罪犯出逃,又何故需昭华公主陪送迁陵?”
萧若昭心想,这才半个月,便忍不住了。抓不住把柄便用托梦这种荒唐的理由,就这种人也配做大梁的皇帝?
刑部尚书此刻开口了,“微臣认为,陛下所言颇有道理。这罪犯可是百年难遇的穷凶恶极罄竹难书啊。不如就让昭华公主随先皇迁陵,为国运祈福七年。若是有效果,便是我大梁的福泽啊。”
张行之也明白了,原来刑部尚书与萧岗是串通好的。罪犯逃脱是引子,让昭儿守灵七年才是目的,那这出戏可真是精彩。正当礼部王尚书上前一步想禀奏时,守门太监扯着嗓子传话:“慧云法师到——”
众人齐齐躬身退到两侧,中间留出一条宽敞的路。他稳步走在殿中,红色袈裟在微风中轻轻浮动,低垂的琥珀色眼眸古早无波。薄唇微抿,虽嘴角放松颜色红艳却如同莲池圣火,只觉宝相庄严。
他如同云中明月,皎洁清冷。与这汲汲营营的朝堂众人,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