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37章 四万亿(2 / 2)
这样一来,话题不能转移了,而且也不好跟这小子为难了。
秦怀礼道:“我觉得江处长说得有一定道理。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方向定一下。就是以中国为中心,以救市为核心,围绕投资做文章。”
秦怀礼是这里官职最高的,半个月以来,他是第一次对于大家的讨论研究做出了决定。
接下来,大家讨论的内容就简单多了,就是用什么方式来投,投资多少,往哪里投。
“对,对,对,我觉得秦司长说得很对。江处长刚才讲的,对我启发也非常大!”.cc
刚才那个因为美债问题而被江寒纠正和补充的专家,来自沪上一所高校,名叫张文祥,因为江寒刚刚怼了清花大学的孙治平,刚才那一点点不快立马消失了。
“国家和地方财政出资建设社会基础设施,从而拉动国内经济的举措,是国家应对经济萧条的主要手段之一。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为应对大萧条,推出开工建设胡佛水坝,这样既解决了就业,也带动原材的的市场需求,是很好的振兴经济措施。”
“因此,加大公共投资,这是我们救市的重中之重。”
“对,我也同意江处长的观点,加大投资。因为当前全球正处于经济下行周期,老百姓手里都紧巴巴的,国内消费需求明显呈现疲软态势;与此同时,国际局势变幻莫测,也给我们的出口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调节经济、提振市场最终的着力点就只能落在投资上。”
“我认为加大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基建上,”又一个教授紧接着发言:“基建项目涉及的上下游企业众多,一个基建项目的落地很可能就会救活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只要企业收到了项目货款,手里资金充足,才能进行正常周转运营,支持经济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等到基建修建完工,又可以投入到经济活动中使用,到时候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税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江寒知道,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基础建设的投资也是如此。
经济疲软时搞基建这套理论最初源于凯恩斯,当时凯恩斯的提议十分简单粗暴,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加大投资力度,给社会上的闲散劳动力“安排”就业,哪怕让一波人挖坑,另一波人再给填上都行。
这种为了搞基建而搞基建的做法,在实际应用中则会引发基建工程使用效率低甚至闲置的情况。
投资基建的钱都是政府通过发行地方债券募集而来的,这种“一个人挖坑一个人填坑”的做法只是在加大政府的债务,并没有为经济发展带来什么积极的作用。
如果一味地加大投资,无视经济结构的均衡,很容易造成投资在经济中占比过大,从而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江寒也清楚,这四万亿投资的初心是好的,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2008年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第30年,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体制、社会、经济都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到了要“大修”的年份。这一年的“两会”上,提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税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等议题,希望透过深化市场机制的方式“修理”已出现的“故障”。有不少有识之士当年就大声疾呼:放弃保八、藏富于民。
但是,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打乱了改革的步调,政府在2008年11月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此后,无论是要素市场,还是商品市场都在向着政府、国企靠拢,甚至可以说连续30年的改革开放“开起了倒车”:政府办市场。
这与容基时代的国企改革方略和2008年“两会”的改革思路“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