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我去(2 / 2)
&emsp&emsp这个时间天还没有亮起来,提个灯打着手电筒上工也是常态,早早的就起床来早成了村人的习惯。
&emsp&emsp赵家人不到四点钟就都醒了,下半夜炕上就已经没了热乎气儿,躺在被窝里是越睡越冷,早早的起来生了火还能趁暖和气儿上来再打个盹儿。
&emsp&emsp赵文英要上工起的最早,早晨这顿饭一般的就都由她来做。
&emsp&emsp熬上半锅的苞米稀粥,再炖上一颗大白菜,锅四边儿溜上一圈儿的苞米饼子。有饭有菜有干粮,趁着热乎劲儿满满的吃上两大碗,冻了半宿的身子也能缓和过来。
&emsp&emsp一天三顿饭里头,也就是早上这顿能见着点干货饱饱肚子。苞米粒用磨砬出来的碎面,连皮带脐粗糙的直刮嗓子,可在这样缺穿少吃的年月,却已经算是不错的食物了。
&emsp&emsp一锅的饼子也就是十来个,早上这顿饭吃完了也就没剩下多少,赵文兰中午是要带饭的,家里唯一的铝饭盒给她用了,再没有多余的家伙什拿来盛放。
&emsp&emsp李翠珍打开五斗柜,从里头的包袱皮儿里捡了块最破旧的布角儿,包了两个饼子交给赵文多,跟着叮嘱了两遍吃完了饼子别忘记了把布角儿给拿回来。
&emsp&emsp巴掌大小的碎布头儿赵文多是真格没瞧上,放在以前物质最紧缺那会儿也是丢在路上没人要的东西,可在这里却也是好东西。过来的这两个月里,她多少也弄明白了一些情况。
&emsp&emsp白浪里是农村,不像是城市那样粮食要粮票、肉要肉票、油要油票。在这里每年秋收时,队里会下分各家各户一年的粮食,主要就是粗粮,以苞米为主,杂粮为辅,诸如大豆是每人二斤,一般家庭大概也就能分个十几斤,拿到镇子上的油坊按三斤大豆出一斤油计算,每家一年也就能捞到四五斤豆油。
&emsp&emsp全家六七口、七八口子人,一年四五斤豆油,平均一顿饭也就一羹匙的油,兴许还不到。煮上一锅的菜,这点子油星直接可以忽略不计,几乎同水煮的没什么曲别。
&emsp&emsp好在是有的人家可以养上一头猪,到了年底靠些肥油和油渣拿来炒菜,倒也能补衬一二。只是这猪也养不了多大,人尚且吃不饱,又哪来的闲粮喂它,无非就是给些青草、苞米骨儿粉碎成的秕谷料,一年下来也能长个百八十斤,剔除了骨头也能剩个三斤二十斤,趁着天冷冻住,一直吃到来年开春。
&emsp&emsp除了粮油肉这日常生活的基本三样,其他大多还同城市居民一样,需要凭票购买,布票就是其中之一。按照本地的标准,近两年每人每年分到的布票平均在三尺五到四尺二左右,这个数目要想做身新衣裳那得全家人的布票拿在一起凑,破布角儿也就成了好东西,要是哪里磨破了可以补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就是这布的金贵。
&emsp&emsp吐槽归吐槽,现实情况就搁这摆着呢,赵文多也没啥多余的想法。即便觉着那破布直掉灰渣,卫生堪忧,也还是默默的把包好的饼子揣进了兜里了。
&emsp&emsp吃的解决了,再就是喝的了,砍上一天的柴口渴那是必然的,即使是吃的不带那水也是少不得的。
&emsp&emsp“老三,把这个拿上。”赵文兰从她的小包包里拿出个军用水壶,装了一舀子开水进去,道:“在山上呆一天肯定冷,这个水壶装水还能凉的慢点儿,到时候你趁热多喝点儿暖和暖和。”
&emsp&emsp赵文多低头瞅着手里的水壶,绽新浅绿色的壶套,光滑墨绿色壶身,一看就是新物,一次都没用过的那种。
&emsp&em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