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水土不服(2 / 2)
例如清晨起来,必定互相督促穿够衣服、不可贪凉;必须是吃饱早饭,再赶路;合理安排行程路线,保证休息、做到劳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身体陷入抵抗力弱而感染风寒。
长辈们更是常备六味地黄丸,如果发现谁有不适情况,则以开水冲服些许,这样就可以治疗舟车劳顿引致的不适。
“六味地黄丸”是数千年中医的智慧结晶,它的诞生有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在唐高宗年间,怀川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
药圣孙思邈赶至查看疫情,用当地的四大怀药配制屠苏酒,成功遏止了瘟病的流行。
后来,孙思邈总结经验,采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这六种药材,配制成丸药,此药药效高,且没毒副作用,一时迅速成为了民间圣药。
“六味地黄丸”,除了指用了六种药材外,还有就是指药方中,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俱备。
不过,上述故事均只是民间传说而已。
据现代中医历史考证,则认为“六味地黄丸”的真正配方出自宋代名医钱乙。
宋代名医钱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赏赐,也因此受到了许多同行的嫉妒。
人红是非多。
一天,一个当地名医拿着钱乙开的儿科药方来质问钱乙,说:这个方子不是应该八味药么,怎么少了两味?
钱乙一看方子,微笑着说: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的确需要八味药,就是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但是小孩本就是纯阳之体,故减附子、肉桂辛热燥亢之品,而制成六味地黄丸,这样能避免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
名医听了,顿时心悦诚服。
后来,此事由钱乙的弟子阎孝忠记入《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地黄丸”一直沿用到现代,成为民间滋补肝肾、养生保健的平价良药。
而我们刚才吃完晚饭后,在食店旁边每人喝上一碗的凉茶,我问了凉茶铺的老板,就是藿香正气汤,也就是后世广为人知的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汤的药方,最早出自唐代药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的藿香正气散,主要是由藿香、紫苏、厚朴、茯苓、陈皮、白芷、半夏、桔梗、大腹皮、白术、甘草组成。
藿香正气汤,用来预防或治疗寒热往来、伤寒头疼、增寒壮热、偶感湿气、霍乱泄泻,常年在外商旅,常服此能除山岚瘴气。
中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