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渔樵耕读(2 / 3)
到了江北,不学习者居多,每次问路,常遇到回答:我不识字。
朝鲜人崔溥说,每个地方的学习风气不同,造成当地人学习的积极性不同;一江之隔,虽可往来,但日常久居,因同类而同类。
这个例子,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理,你的朋友圈是怎样的人,只要经常呆一起,你一定会变成跟他们一样的人。
人本身有一种惰性,如无鞭苔,会主动向较舒适的生活靠拢,这就是人的本性。
凌家族人身居田园,不要因淡泊名利、生活恣意,而放弃对人生境界更高的追求。
虽则入滇,远离中原,也一定要教育子孙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族人要普及文化教育,除识文断字,还要知理明义;凡事向高的学习,不是向低的看齐。
我们听了都点头称是。
三叔说:道长,我听闻“居市井者多夸诈,处田里者多粗鄙”的说法,我们凌家迁居云南后,如何才能不放弃对人生境界更高的追求?
老道长说:
就是因为“居市井者多夸诈,处田里者多粗鄙”,我才提醒凌家人虽置身山林之间,不忘养心蓄德,这样培育出来的田野子弟,同时兼有朴雅风尚。
久居城镇之人,铢锱必计、心思细密,对事物持因果循环的论调,是理性的思维方式。
久居乡间之人,崇尚自然,性格粗放,对事物持随遇而安的态度,是感性的思维方式。
从相对繁华的中原移居至相对自然的偏远山区,无论是富商大贾追逐高额利润,抑或走街穿巷的小商小贩为了蝇头小利,他们整日忙忙碌碌,努力进取,熙熙攘攘,所作一切,均有明确目标,无非一个“利”字。
而久居乡间野地之人,甘于平淡,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四时节气,播种、耕耘、收割、贮藏,生活井然有序又随遇而安,久而久之,见识保守,眼界缩小,磨灭了棱角,消失了斗志。
上述两种情况,凌家人都需要警醒不要堕入其中。
凌家入滇后,可享受朝廷的租税优惠,耕田种地有产出可保证族人温饱,积谷防饥;营商一展所长,可以积累家族财富,筹备日后更大的发展。
老道长刚才所说的江南江北人学习风气的不同,其实是由一定的历史原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