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尴尬捐饷 适时介入(3 / 3)
然而,就在大家默不作声、就在陈明遇开始唉声叹气的时候,在江阴城里开典当行的徽商程璧,此时既不适时宜又很适时宜地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捐银3.5万两。
程璧的这一慷慨的伟大之举,让陈明遇感动得“拜而纳之”。
可是根据龚鼎孳所说,有意思的是当时,在程璧带头捐银3.5万两的榜样下,江阴的士绅们、商人们,似乎无动于衷,还是没人站出来响应捐饷。
鉴于这一情况,顾横猜测,“江阴事变”首先是由江阴年轻秀才许用、北门外拳勇少年季世美、季从孝等人挑起来的。
按着这种情况,是由浙江上虞人、典史陈明遇和安徽商人程璧坐实的?
或者是否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程璧捐巨资支持,陈明遇是无能力守城抗清的?
也许可以这样说,是客籍人领导、支撑起了“江阴事变”。这是江阴区别于历史上昆山、嘉定、常熟、太仓等县抗清斗争的地方,是江阴抗清斗争的特殊性之一。
按理说,在“江阴事变”前,程璧本可以携带着自己在江阴城里开典当行所赚的银两细软回徽州老家去。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如果他这样做了,也决不会有一个江阴人对他有任何非议的。可他非但没有离开江阴,反而捐出了巨款?他图的是什么?
顾横将心中疑问说与龚鼎孳和孟仙舟。
孟仙舟立马开口道:“公主,这得先说一下徽商,徽商又叫新安商人,是徽州府商人组成商人团体之总称。”
“徽州人外出经商的原因是山多地少,真可谓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龚鼎孳也跟着补充道:“在天下之民寄命于农的情况下,土地稀缺,生存维艰,迫使徽州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是三四岁,往外一丢”地“寄命于商”。”
“因而,徽州人早在东晋时就开始经商了,以后代有发展,至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后,徽商经营达至极盛。”
听到这里,顾横有些好奇地问道:“那徽商主要经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