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第三场考试结束(1 / 2)
这数科考试是必考科目,朝廷对此非常看中,每场考试的主考官对于考试的操控都是绝对的,除非皇帝亲临否则考场中的一切都是主考官说了算。
不过主考官也不能一手遮天,毕竟朝廷对于科举制是很看重的,如果主考官绚私五弊,轻则罢官抄家,重则人头不保,所以主考官只要不徇私舞弊其他的一些东西想要操作一下还是轻而易举的。
这次县试的两位主考官都是大官,一位是昌隆县县令,一位是知府衙门的同知。
每年县试的地点和时间都不同。考试地点每年都在变动,这锦州下辖六个县,考场每年都在这几个县中轮换,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原本今年应该是轮到庐阳县开考,不过由于庐阳县前段时间暴雨侵袭,导致道路不好走,不得已便将考场选在临近的昌隆县。
县试主考官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是两个,这要看官府是怎么决定的,其次还有陪考官,陪考官便是其他县的县令或者是县丞。
主考官负责下发考题和监考,陪考官负责封卷和开题,之后主考官和陪考官共同阅卷。
其实这第二科考试提前开始是因为主考官考虑到天气原因,今天如同昨天一样,天阴的厉害,就早上时候有一点光亮,之后天色便渐渐变暗,辰时开始时,天空已经看不见一丝阳光,云层也越来越厚,不过好在还有一些光亮没有多暗,要不然考生们只能点着蜡烛和油灯答题了。
李白一边吃着馍一边看着考卷上的题,这些考题都是关于算术的题。
无论哪个朝代,数科都是很重要的科目,哪怕普通庶民对于算术都是有些底子的,毕竟这东西跟生活息息相关,不懂点算术被人坑了都不知道。
就在李白将手中的半个白面馍吃完的同时,这些考题李白基本上也看的差不多了,这些考题对于李白来说不算难,稍微有点难度的也只是解答出来花点时间而已。
李白拍了拍手中残留的白面馍屑,然后拿出水倒入砚台中开始磨墨,磨好墨之后拿起毛笔沾墨润笔,略微思考了一下之后便开始在考卷上答题。
一开始的十几个题都是需要心算,因为是填数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计算最终的答案然后填写在空白处,好在李白比较聪明,从小对于数科的学习都比较好,这些心算题对于他来说很容易。
李白三下五除二便将前面的心算题做完了,顺便还检查了一下。
接下来的数题就稍微难了点,需要仔细运算,不过好在数科考试会给考生一张白纸作为草稿,李白这边通过仔细运算也能轻松将这些题答对。
反观其他一些考生就有点差强人意,很多考生到了第二部分的考题就开始抓耳挠腮了,这一看就是平时没有好好学数科。
数科和明经两科作为拉分的科目,大部分考生就卡在这两科,这也是为什么一两百个考生参考,最后获得秀才功名的人不到五分之一的原因。
如果连秀才都无法考取,那更不要说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了,有的人二十岁了才考到秀才,有的人到了三十岁都考不到秀才。
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就是一个很难通过的关卡,常常有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就是说,三十岁才通过明经考试已经算是年龄比较大的了,五十岁考中进士那都算年轻的。
明经易考,进士难得,很多当官的都止步于举人或是贡生,想要再进一步成为进士那更是难上加难,想要做官最起码也要考中举人才行,想要离皇帝近一点,最差也要成为贡生,考中进士之后最起码也能当个五品大官,如果才华横溢,破格成为从三品士郎也不是不可能。
考试时间来到一个时辰,李白这边已经答完一半左右的题,再看看其他考生,大部分还卡在第二部分的数题中,有的考生甚至已经将头发抓乱,有的将毛笔含在嘴里整个嘴唇都变得乌黑了,还有小部分考生干脆就摆烂,直接趴在桌板上呼呼大睡,不过依然有一些人如同李白一样,答题时丝毫不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