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有不测风云,X遇旦夕大祸(3 / 5)
医务室内四周的墙壁简单地使用石灰刷白了一下,屋顶吊着一只4的日光灯。
对门靠墙放着一个上半部是玻璃门的柜子,柜子里整齐地排列着病历卡;
门的左侧也放着一个上半部是玻璃门的柜子,里面有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药品、体温计等;
门的右侧,是一张陈旧的单人办公桌,桌上放着一个血压仪,还有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水,周医生面对着门坐在这办公桌的后面。
周医生是个68届的初中毕业生,毕业后去了农村插队落户,后来队里看她是个女知青,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那时中国农村中的普遍文化程度连高小毕业都不到,因此就让她当了一个“赤脚医生”。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多少人会知道什么是“赤脚医生”了。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7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的是没有固定编制,一般经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受当地乡镇卫生院直接领导和医护指导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
他们的特点是: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
“赤脚医生”的出现,在当时一定程度上解决和缓解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他们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爱国卫生知识、除“四害”、根除血吸虫病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赤脚医生”中的代表人物叫王桂珍,她是电影《春苗》的原型,除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外,还曾登上天门城楼参加建国2周年庆典,代表中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并作发言,1977年发行的上海壹市斤粮票上还有其肖像。
而“赤脚医生”的这个名称,是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杂志《红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然后文章在全国内各大报刊被纷纷转载,于是“赤脚医生”的名称就此走向了全国。
周医生就曾经是这样的一名“赤脚医生”,后来国家出台了知青返城的政策,周医生就回到了上海,被分配到了我们高泰电讯组,并当了医务室的医生。
来到高泰电讯组后,由于我是“砂头组”的组长,当时在高泰电讯组里也算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同时我待人随和,很有亲和力,加上我经常去她那里看病,因此她和我走得很近。
恢复高考了,周医生也想去参加高考,她想去考医学院,由于当时我在高泰电讯组中的高考复习进度是最快的,因此她在自学中遇到了问题,就会来问我,而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会帮她解答,因此她和我的关系就更好了。
“x,看病啊?”,周医生正在埋头叠纱布,见我走进医务室,就抬起头来热情地招呼道。
我见周医生问我是不是来看病,就摇摇头,叹了口气坐了下来。
周医生见我摇头表示不是来看病,又唉声叹气的,恍然大悟道:“哦,我知道了,一定是为了高考体检的事,是吧?!”
周医生猜对了,因为高泰电讯组中想去参加高考的不光是我一个,因此因为体检问题去找她的人自然多了去了。
“是啊!”我点点头,一副无奈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