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章 江陵依旧(1 / 2)
人心似水,民动如烟。
平日里,江陵无事,江陵知府便是悠闲,人人都夸治理有方。而一旦出了乱子,受人指点议论便自然多些。五月的江陵便是,一面是乱糟糟的灾情,一面是百姓对知府的怨言。
这位知府大人,虽然不通吏治,但是人还是有些自知之明,这次既然有王通判的密奏,朝中又有宋钦若等人的指责,朝中是有些人维护他,不过也去不了作用,他便主动上书,写了一份请罪的折子。反正自己降职是必然的,新任的知府估计就在路上,倒不如自己主动认罪,给官家留个好印象,以图东山再起。有了决定,这位知府大人反而看淡了,最后府衙的政事也不管了,索性丢给了王通判。
而江陵府的新任知府在期待中于五月下旬正式上任。
包拯包图龙,历史赫赫有名的清官,而包拯在宋朝其实也是早已经是民生在外。不过这是的包公却是中年,虽然是从池州迁江陵,不过也是算是仁宗爱才,以及朝中大臣博弈的结果。
江陵府衙,一位身着褐色曲领大袖的中年正襟危坐,便是包知府,一旁的便是王通判,当然还有豫章书院的苏老。三人会议,主要针对的便是眼下情形。
包知府上任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要接替前任知府大人的工作,至于前任知府请辞被贬知黄州了。包公一上任,便召集的这位王通判,这位王通判作为知府的副手,对目前的江陵甚是了解,至于苏老,由于也是知过江陵的,对于江陵这边也还算熟悉,又是包拯、宋钦若的旧识,自然而然也被包公请到这府衙了。
“包中丞,多年未见,真是愈发精神了。”苏颂恭敬的拜见包拯,虽然被豫章书院的学生称为苏老,不过是由于进士及第早些,年长一些,又做过官,才被如此称呼,但是和包公相比,自然算是后生了。“中丞这次迁回江陵,想必官家有复用中丞之意,这次升迁变动,看来官家还是英明。”
“子容,怕是多虑了,老夫为官多年,杀过不少贪官污吏,朝廷之中,必然有人怨恨,这次能够回来,恐怕只是官家念及老臣年迈而已,想在京中有所作为怕是不能了,眼下还是抓紧治理好这灾情吧。子容,王通判,江陵有你二人,应该不至于有此祸事吧。”包拯毕竟是个干练的人,对于这次升迁并没有过多展开,而是关注于眼下的灾情。
“禀报知府,其实这次江陵本地洪灾本是小事,只是各地流民靠向江陵,主要是时间一长,治理不当,导致民怨四起,才会如此。”一旁的旁边王通判正色回禀。
“前任知府我也听说过,庆历年间的进士,文章倒是些的很不错,对时事鞭辟入理,行事怎么如此没有法度?”包公有些疑惑看着王通判。
“包知府,您有所不知,前知府上任不久,诸多事物俱不熟悉,不通官吏任用,不明市场调配,又是朝令夕改,毫无法度,下官才直接奏禀官家的。”
“既如此,现下局势,二位可有应对方案。”包公继续询问。
“下官是有些治灾的方略的。”说着,王通判便把事先准备好的折子递给包公。
“子容,你呢,可有主意?”
“包公,晚生这确实有两篇治理情的策略,甚是不错,包公、王通判,可以一观。”说完苏老便呈交给了包大人沈先生的治灾十论和宋玉的防疫五论。
“这书是何人所著,江陵有如此人物,何须老夫来江陵?”包拯看完王通判的折子后又看完苏颂的折子,指着那两篇策略感叹。
“包公,这其中一人便是沈括,包大人应该熟悉,早先年就承袭荫官,治理州海的时候就有功绩,后来在南京的时候欧阳修都很中意他,另外一人是老夫的学生,宋玉,也是宋钦若的嫡子。”苏颂一旁解释。
“王通判觉得这两本册子一位如何。”包拯听了苏颂的话语,微微点头,接着又询问王通判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