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魏并北方(1 / 1)
我们之前说过,在刘义隆执政时期,北方已经不是混乱的局面了,而是一个强大的北魏,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太武帝拓跋焘,北魏正是在他的手上日益强大,最终统一了北方。
拓跋焘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孙子,公元423年,他父亲拓跋嗣去世,拓跋焘继位为帝。当时的北方,虽然还没有统一,但除了北魏比较强大之外,其余几个存在的政权都比较弱小,主要有三个,胡夏、北燕和北凉。
胡夏是匈奴别族铁弗部建立的政权,皇帝赫连勃勃占据关中,定都统万。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病逝,其子赫连昌继位,但赫连勃勃的其他儿子不满,于是爆发了内乱。拓跋焘听说了赫连勃勃诸子相攻,关中大乱,于是决定乘机西伐。
第二年,拓跋焘兵分三路进攻胡夏,一路由司空奚斤率领进攻蒲坂,另一路由将军周几率领偷袭陕城,进攻关中重镇长安,拓跋焘自己则率军奔袭统万城。在到达君子津时,因为天气寒冷,河流冰冻,于是魏军从冰上渡过河流,迅速攻向统万城。在拓跋焘大军距离统万城仅仅只有三十公里的时候,此时的胡夏国主赫连昌还在宴请全臣。在得知拓跋焘率领魏军逼近之后,大惊失色,统万城上下一片恐慌。于是赫连昌立即派遣军队出击,结果被拓跋焘大军击败。胡夏军队撤回城中,但由于紧急西城门没有关住,于是魏军迅速攻入统万城。赫连昌退入宫内,紧闭大门,拓跋焘见一时难以攻下,便在进行一番劫掠之后,将河西数万户迁往魏国。
公元427年,拓跋焘再次率领魏军进攻统万城。拓跋焘设计击败了胡夏军队,俘虏了赫连昌。公元431年,拓跋焘再攻胡夏,夺取安定、平凉、长安等地,尽得关中之地,胡夏的残余势力也被消灭,至此胡夏彻底灭亡。
对胡夏的战事刚结束,拓跋焘便盯上了盘踞辽东的北燕。公元432年,拓跋焘亲自领军攻打北燕,一举攻克了燕国大郡,将幽州户籍三万人全部迁入平城,这些燕国冯氏皇族就是北魏冯太后的先祖。公元436年,拓跋焘再次出兵北燕,北燕皇帝冯弘自知不敌,放火烧毁燕国都城,然后逃亡高丽,旋即被杀,北燕灭亡,北魏取得了整个辽河流域。
此时,北方仅剩一个割据西北的北凉政权与北魏对峙。北凉是少数民族卢水胡沮渠蒙逊所建,当时的北凉国主是沮渠牧犍。沮渠牧犍昏庸无能,荒废国政。拓跋焘见时机已到,于是便于公元439年,亲自领兵讨伐北凉,沮渠牧犍自知无力抵挡,便与大臣一起,自缚其手,向拓跋焘投降,北凉灭亡。
从公元431年到439年里,拓跋焘东征西讨,凭借卓越的军事胆识和政治才能,先后将胡夏、北燕、北凉三个国家消灭,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
不过,北魏的北方边境并不太平,北边的柔然经常南下骚扰。柔然是当时中国北方大草原上最大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体,东起呼伦贝尔大草原,北至贝加尔湖,南到漠南漠北,这么大一块区域都有柔然活动的身影。柔然南下侵扰并不是某个首领的主观意愿,而是整个民族为了躲避寒冬,为了谋求生存空间。
拓跋焘在位之初,柔然首领大檀便统率骑兵六万,攻入云中,杀人掠地,抢劫财物。年仅17岁的拓跋焘闻讯后亲自带兵讨伐,但拓跋焘的军队刚到云中,大檀的大股骑兵部队就扑过来,将拓跋焘团团围住,北魏士兵恐慌不已。拓跋焘在马背上镇定自若,指挥大军射杀了柔然的前锋部帅。大檀见形势不利,这才率军撤退。
柔然的这次进攻,让拓跋焘意识到,柔然的侵扰牵制了北魏力量,使其无力进一步征服其他割据政权,更无力南进,与刘宋王朝争强。如果不先征服柔然,就会腹背受敌,陷于困境。第二年,拓跋焘又发兵五路,征讨柔然。为了速战速决,拓跋焘果断下令将军中辎重全部留下,只带十五天的干粮,轻骑前进,穿越沙漠出击柔然。大檀惊慌失措,率众北逃。
拓跋焘北伐柔然,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公元429年。当时朝廷内外重臣都不同意这次军事行动,张渊等人以天相不利为由,预言此次出征必败。支持他北伐的崔浩也用天文占卜逐条反驳张渊等人。此时刘宋也正准备进军北魏,拓跋焘当机立断,对大臣们说,刘宋现在自顾不暇,他们北犯对我们构不成什么威胁。我们如果不先将柔然消灭,就会腹背受敌。于是下令发兵征讨柔然。
拓跋焘分兵两路,取道黑山和大娥山,大举攻打柔然。这次出击,使柔然措手不及,逼得大檀带着军队向西狂奔。拓跋焘指挥部队,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纵横分兵搜讨大檀残部。这一次的战果十分辉煌,柔然前前后后共被北魏降服了三十多万户人家,虏获了几百万头牛羊马。这些降服的部落都被拓跋焘迁到漠南的边境线上,在北魏的军事监督下,从事农耕和畜牧。他们每年向北魏交纳大量贡税,致使北魏毡毛皮货堆积如山,牛羊马的价格也大大跌落。这次战争也被称为北魏破柔然之战。
从公元424年至公元449年的二十五年间,拓跋焘一共十三次率军进攻柔然,击溃了高句丽等柔然附属部落,扩地千余里,后设六镇抵御柔然入侵。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从此之后,柔然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侵扰北魏了。
柔然平定之后,拓跋焘将目光投向了南面的刘宋政权,南北之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