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淝水之战(1)(1 / 1)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提到的“王”自然就是指琅琊王氏,而“谢”则是另外一个衣冠士族——陈郡谢氏。谢氏一族之所以能够跟琅琊王氏齐名,是因为谢家出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名叫谢安。
谢安从小就被很多人看好,有人形容他聪明机灵,言行得体,将来可比得上王导。不过谢安年轻时对艺术很有兴趣,书法、文章都写的特别好,还喜欢游山玩水,并不喜欢政治。当时的政府如果能招揽到公认的人才,那也是一种政绩,所以谢安所在地的最高长官扬州刺史命令谢安一定要出来担任职务。谢安没办法,就去上班了,结果上了一个月的班就辞职了,然后又出去游山玩水了。然后扬州政府就很恼火,宣布谢安永不录用,一辈子别想做官了。
但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由于当时还是有很多人力挺谢安,最终谢安还是被拉进了官场,这个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谢安施政继承了王导“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理念,协调东晋皇室和各大士族的利益关系。谢安比王导还要突出的一方面是谢安具备全局观,就是要给东晋一种更加安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当时东晋的都城在建康,背倚钟山,北临长江,有虎踞龙盘之势,但实际上建康的抗打击能力能力并不强,之前王敦和苏峻叛乱时,建康城都被轻易攻破。它需要两处保护,第一是上游要有屏障,第二是下游和江北要有屏障,谢安就是从这两处给建康建立屏障的。
首先,对于长江上游,谢安派了桓冲来进行镇守。桓冲是桓温的弟弟,在桓温死后,桓冲继承了所有的遗产,包括军队,但桓冲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都不如谢安,于是他把扬州刺史这个职位让给了谢安,就这样谢安和桓冲达成了联盟,谢安就委托他来维护长江上游。至于下游和江北,谢安交给了他的侄子谢玄。谢玄一直在桓温的帐下服务,处处以桓温为榜样,学到了很多本领,加上天赋极高,所以对军事、对政治都有他自己的一套本领,因此谢安很看重这个侄子。对于谢安的这种安排,当时有很多人都提出怀疑,但恰恰是一位和谢玄不对付但很有名望的人对这个任命给了极高的评价,说谢安举贤不避亲,有知人之明,而谢玄一定能够不负厚望,因为他有才干。
谢玄上任之后,他把自己的驻扎地由京口迁到了扬州,推进到了淮河的南岸。到了之后,他干了两件事,一是加强军备,二是招募军队。之所以还要招募军队,是因为他需要一支机动的精锐部队。他主要招两种人,从中原流落到南方的英雄豪杰和流亡之徒。他把这些人训练成了一支精锐的部队——北府兵。这支军队的建立体现出了谢安和谢玄极其长远的目光。过去东晋政府掌握不了军队,军队都在各个士族手里,所以之前王敦和苏峻打过来时,建康抵挡不住。现在组建了这支北府兵,既是对上游军队的一种震慑,也是对北边少数民族军队的一种防御,甚至可以成为一种进攻力量。
我们之前说过,苻坚在公元38年左右统一了北方,之后他就把目标对准了东晋,想要扫平东晋,一统天下。为此苻坚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先是在它统治的区域内十丁抽一,集中军队。另外他仿照汉武帝,在关陇地区召集二十岁以下,且身强力壮的良家子弟,组成了一支三万人的部队,统统封为羽林郎,这便成为了苻坚的一支禁卫军。
但对于要不要打东晋,前秦内部是有分歧的。有一部分人是支持打东晋的,这部分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鲜卑族和羌族中投降到前秦之后担任要职的人,这批人支持继续往南推进,为首的就是鲜卑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另一股力量就是羽林郎的首领。
当然也有人是反对的,一是苻坚的弟弟苻融,以苻融为代表的反对派提出了三条反对意见。第一条,我们前秦内部还不稳定,鲜卑、羌族、羯族都是不稳定因素,一旦出兵,这些人极有可能会在我们后方捣乱。第二条,现在东晋比较安定,主持朝政的谢安和占据长江上游的桓冲配合得非常好,东晋没有可以打的缝隙。第三条,东晋还有一条长江天险,要想跨越很有难度。
苻坚对这三条反对意见一一驳斥。第一,鲜卑、羌族、羯族现在归附于我大秦,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开疆拓土,才能让他们彻底臣服。第二,至于谢安和桓冲,等到把东晋打下来,让他们两来为我大秦效力,这不是很好嘛。第三,对于长江天险,想当年东吴孙家也占据着长江,最后还不是被司马氏给打败了,况且我们有百万大军,每个人把马鞭丢到长江里,长江就断流了。
后人喜欢以成败论英雄,评论前秦攻打东晋存在种种的不应该。但站在苻坚的角度来说,攻打东晋,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是必然会发生的。首先,这是游牧民族的习性使然。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了那么多政权,我们发现他们总是在不停地打仗。可是游牧民族的习性就是如此,他们可以在马上打天下,但他们不懂如何在马下治天下。所以苻坚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他要继续前行,你让他不要打仗了,他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再则,这是历史的惯性。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再经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大一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汉人也好,少数民族也好,只要他的力量足够,他一定要进行一场统一的战争。所以苻坚虽然是氐人,他的大一统理念也已经根深蒂固了,他自己也说过,他继承家业二十载,东征西讨,如今只剩东晋还未征服,每每想到此处,连饭都吃不下。所以摆在苻坚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继续推进,除非在这个过程中兵败身亡,否则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