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冉闵诛胡(1 / 1)
公元329年,石勒灭前赵,一统北方,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措施。公元333年,石勒去世,在去世前,他下了一道遗诏。这道遗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丧事的要求,总结起来就是一切从简。二是关于政治安排方面的,主要有三点:第一,太子石弘还太年轻,恐怕难以承担后赵的伟业,需要兄弟们来帮衬,特别警告,如果你们不精诚合作,刚刚灭亡的晋就是你们的将来;第二,大小官员必须要恪尽职守,团结合作;第三,这条是专门针对中山王石虎的,要求石虎好好学习周公、霍光,辅佐小皇帝。
这个石虎是石勒父亲的养子,也就是他的弟弟,性格残暴。石勒在了解了他的这种性格之后,想要除掉石虎。他的母亲知道后就劝他,千里马哪有听话的,你要包容他,也许他将来能成大器。这件事情被石虎知道后,他就开始收敛自己,由一个毒患变成了一个五好青年。石虎在隐藏了他的缺点之后,他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身手矫健,擅长骑射,而且还精通谋略。这样一来,石虎在军中就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到石勒建立后赵时期,前线战场上的事情基本都由石虎主持,他俨然已经是后赵的军事统帅。但随着石虎的军功越来越大,他原本性格中的劣根性就又逐渐显现出来了。等到石虎羽翼丰满的时候,石勒也已老病交加,无力制裁,只能安抚。所以石勒在死之前才会立这样的遗诏。
事实证明,石勒的担心是完全正确的。石勒死后不久,石虎就杀光了石勒所有的子孙,自己当了大赵的皇帝。石虎在位期间,生活十分荒淫奢侈,且极为残暴,肆意屠杀大臣、百姓,致使民不聊生。石虎还有一个养孙,名叫冉闵,他是个汉人,但和石虎一样残忍,一样作战勇猛,是战神和魔鬼的结合体。
公元349年,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而冉闵支持的是石虎的另外一个儿子石遵,冉闵辅佐石遵起兵夺权,石遵对冉闵许下承诺,称帝之后会立冉闵为太子,最终石遵夺得皇位。然而称帝后的石遵却违背诺言,立石衍为太子,冉闵倍感失望。双方渐生嫌隙,最终反目成仇。石遵想要诛杀冉闵,冉闵得知消息,先下手为强,在琨华殿杀死石遵,立石鉴为帝。石鉴并不甘心做傀儡,多次密谋想要诛杀冉闵,但都未能成功。此外,石虎的另一子石祗在襄国起兵,联合羌族,集结了军队讨伐冉闵。与此同时,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集结了三千羯兵埋伏在宫中,准备诛杀冉闵,然而却被冉闵逆袭,冉闵从凤阳门杀至琨华殿,横尸遍地,血流成河。
经此一役后,冉闵明白,羯族人终究不会接纳和信任自己,必须彻底撕破脸了。不久他就颁布了震惊天下的“杀胡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传檄境内,敕各地将领杀胡、驱胡”。当时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他们是在东汉、魏、晋、后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有被当时政府强迁进来的,有主动迁进来的,有武装打进来的。而汉人的数量不超过五百万,且还在不断减少。因此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非常严重。“杀胡令”一出,民族矛盾宣泄的缺口被彻底打开。一日之中,斩首数万,数日之内,羯族人被斩首2万。冉闵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老少一律斩首,尸体堆在城外,全被野兽所食。各地汉族武装势力也乘机斩杀胡族以请功,将辖区内的羯人赶尽杀绝,许多高鼻多须的汉人,也因此遭到了滥杀。随着“杀胡令”影响的不断扩大,匈奴、鲜卑、氐、羌等各族数百万人退出中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惊闻大变之后,石虎之子石琨率七万赵军,攻打邺城。冉闵率千骑突袭将其击溃,斩首三千。此后,冉闵又杀死石鉴,将石虎孙子三十八人诛杀殆尽,自立为帝,国号大魏,年号永兴,史称冉魏。
之后冉闵一直处于与各胡族的苦战中,他没有什么政治智慧,冉魏根基也浅,完全是靠个人武勇和战争立国,在北方几乎得不到任何势力的支持。遣使前往东晋,欲与东晋结盟,也遭到了拒绝,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众叛亲离。冉魏自建国以来,无月不战,大胜很多,惨败也不少,国力早已耗尽。冉闵日月与胡人互相攻杀,北方农业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最终冉闵被鲜卑名将慕容恪所擒。被捕后,燕王慕容儁问他:“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大怒说:“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冉闵在遏陉山被杀,谥号武悼天王。冉闵死后,冉魏政权随之灭亡。
冉闵的一生可谓叱咤风云,波澜壮阔。在军事方面,冉闵勇猛无匹,可谓战神;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冉闵灭后赵建立冉魏,让北方大地重归汉人之手,时间虽然短暂,但对于延续汉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位民族英雄。但他性格残暴,刚愎自用,“杀胡令”让备受欺压的汉人出了一口恶气,但也让汉人日后受的欺压更甚。民族融合是历史不可逆转的进程,但这样的融合代价太过沉重。我们应当承认冉闵的功绩,但也要吸取他的教训。仇恨只会带来新的仇恨,相互报复让当时的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受到了巨大损失,这样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