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波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明空心语 > 十九、入世之道

十九、入世之道(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小欢喜:我成了张小宇的哥哥 大主宰之修罗 见鬼,说好的全网黑呢? 人在奥特:我有一个奥特曼聊天群 九秋云浮 世界原型 身价曝光后,我成了国民老公 来往1920做买卖,我成了大佬 满级绿茶绑定真话系统后火爆全网 复仇王者李七曜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俱尔詹。”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上一次我们分享了平天下在治其国,主要讲了君子絜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就是在修行中树立的法度、规则、标准。对于修行大学之道的君子而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体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这种慈悲之心,仁慈之心。另一方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就不要用这种言语和行为对待他人。将这两个方面的标准贯彻在自己的行为中,就是絜矩之道。今天分享的内容讲的是如何在更深入地融入生活的同时进行修行,将自己完全放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亲民的修行中去。可以这样说,在上一节中,絜矩之道还有自他之分,有一个我有一个他,而今天所讲的内容则更进一步,将小我完全地消融掉,完全融入到无私利众的修行中去。下面我们先从一般的意义上进行解读。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它是一个词,在《诗经》中经常出现,它代表的是一种和美、快乐、发自内心的喜悦。“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就是说能使天下人都感到快乐、喜悦、心悦诚服的一国之君,是众生百姓的好父母。这其中无我的利众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下面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就是众生喜欢什么,那么作为修行者的君子就随顺众生的喜好,众生不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那么修行者就尊重众生的好恶,随顺众生而放下自己的喜好。所有已经见到自性本心的修行者,自性明德的智慧光明已经从心中显发出来的修行者,对善恶美丑已经没有这种二元对立的分别和执着了。因为所有一切二元对立的思想、认识、观念,都不是事物的真相,在道的层面是超越善恶的。但是对于已经见到真相的修行者,当他在人世间做事的时候,那么就要随顺世间,而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世间人的行为,要彻底放下自己的一切,和光同尘,融入到生活中,融入到世间,融入到人群之中。所以叫做“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样的君主才能作为百姓的父母。所谓百姓的父母有两层含义,其一,在世俗的层面,这样的君王是百姓的主心骨,要为天下众生谋求世间安乐,要使整个社会和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使人民安居乐业。其二,在智慧的层面,因为他已经见到了所有一切事物的真相,包括生命的真相,这时就需要随缘去引导有缘的生命走向觉醒。从引导与其有缘的生命走向觉醒的角度,他是众生的老师,就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一样。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气节不俗的南山——这里是用一个比喻,以自然界的山来形容一个人的气节——气节高雅不俗的南山巍峨耸立,而品德庄严、威仪显赫的尹太师——这个师尹是指当时在治理国家方面一位非常有名的圣人叫尹泰——对于这位品德深厚、威仪赫赫的尹太师,百姓就像仰望高山一样仰望着他。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拥有家国天下的君主,以及身处庙堂之上承担着治理天下重任的大臣们,不能不时时刻刻非常谨慎。辟,就是偏离、背离、偏颇的意思。我们常说一个人行为乖僻、不太正常就是辟。如果稍有不慎,这个路一旦走错了,那么“则为天下僇矣”。这个僇是个通假字,跟杀戮的戮是一个意思,这个僇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说有可能被天下人推翻,直接把君主的政权给推翻了,还有一个就是受到天下人的耻笑和侮辱。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殷,即商朝。在商朝刚开始还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也就是说君主能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时候,就能够与上天所赋予的使命相匹配,叫克配上帝。能够配得上上天赋予他的使命,也能够配得上上天赋予他的权利。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但是到了商纣王末期的时候,国君荒淫无道,已经不再以百姓之心为心,无视民间众生的疾苦,只是一味地放纵自己的私欲,肆意妄为。这个时候老百姓就会起来抗议,然后推翻他的统治。所以说“仪监于殷”就是以殷商的灭亡作为一个历史的教训。峻命不易,就是说能够始终的守住那个底线,能够始终牢记上天赋予的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易,同时含有坚定不移和不容易的意思。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真正的大道是体现在众生百姓之中的,不是要到众生百姓之外再去找一个什么道,能够得到众生民心的人,这样的君主就能够得到全国人的拥护拥戴,就可以达到天下不治而自治的境界,即无为而治、自然而治的太平境界。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是符合于大道的。“失众则失国”,失去了民心,就会失去国人的拥戴,众叛亲离,这个时候天下就会大乱,仅凭逞一己之私欲,然后想用各种暴政和严刑酷律达到一个太平盛世,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说“失众则失国”,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地偏离了大道,远离了大道,背离了大道。

对于这一章的内容,总体上可以用儒家的代表人物范仲淹——一位伟大的儒者,也是北宋有名的宰相——的一段名言来表达这段话的核心精神,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其中是没有自我的。当一个修行者,一国之君主,将自己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到利益众生的天命中去,即是合于大道的。而修行者自身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实现了真正的无我,实现了真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使明明德和亲民的修行不断趋向至善圆满的境界。至善圆满的境界不是说只要把自己修好了,没有痛苦,没有烦恼,获得了自由解脱,还要使整个天下苍生都能够享受到这种和谐和美、快乐无忧、自在安乐的境界,这才是修行者需要追求的至善的境界。

以上是从通常的角度进行的解读,下面从观心修行的角度体悟一下。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关于乐,佛陀在《大涅槃经》中说,在所有的生命本自具足的佛性之中,有常、乐、我、净四德。其中的乐就是四德之一。虽然佛陀在弘法初期主要向人们宣导了苦集灭道四圣谛,重点阐述人生是苦以及离苦得乐之道,但即使是四圣谛,最终的目的也仍然是为了使我们的生命从苦中解脱而获得生命本有的清净之乐、自由之乐、自在之乐。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观心修行中,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偏离了中道,偏离了这种智慧之道,偏于枯寂,偏于虚无,一切都很消极甚至陷入虚无主义的话,那么就背离了佛陀所教导的中道智慧,不符合佛陀示现于人间开示无上正等正觉生命觉醒之道的本怀,不是真正的智慧之道。

所以在观心修行中,一方面我们要离于欲望之乐,不要去追逐各种欲望,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习气去追求这种由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短暂的快乐。所有的这种欲望性的快乐,最终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变成烦恼和痛苦。当你沉溺在欲望之中,就自然的会生起贪婪和执着,而这种欲望的快乐又是无常的,快速变化的,必然会散灭。当这种欲望之乐从你的感官体验中消失的时候,你就会感到空虚,你想去留住它却留不住,想要抓住它却抓不住。这个时候你就会烦恼,就会痛苦,甚至会迁怒和怨恨与这件事有关的人。但其实问题的根源,让我们烦恼和痛苦的根源,不在于那件事,也不在于与这件事相关的人,而在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对代表欲望的人事物产生了贪恋,产生了执着,产生了攀缘。所以观心修行一定要有出离心,不断地发心从欲望中出离。

但同时观心修行也有喜悦快乐的一面,那就是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的自性本心之中,它本有的这种清净之乐。当我们离于欲望之后,心就获得了自在,获得了清明,获得了安宁,获得了安详,获得了自在,这是一种本自具足的快乐。不仅如此,在我们见到自性本心之后,自性本心,有着无比鲜活的觉性,这种鲜活的觉性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鲜活地发生着作用。当我们离于对任何事物的攀缘和执着,而让觉性自然地发生着灵动作用的时候,它就体现为一种鲜活的智慧。当我们安住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就会发现每一个当下都是新鲜的、鲜活的、喜悦的、自在的、安详的、清明的。所以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能够安住在自性本心本有的清净、安详、自在、自由之乐中的修行者,那么他就是所有一切有缘的生命快乐的源泉、爱的源泉、智慧的源泉。这在文中就体现为“民之父母”这样一种比喻的意象。因为当我们能够将心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成了我们自己生命的一个快乐的本源,喜悦的本源,智慧的本源,爱的本源。它就像一个无边无际的爱与智慧的大海一样,拥有着源源不断的力量。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性智慧海。当我们自己成为这样一个充满着大爱、充满着智慧的海洋,与整个法界自性智慧的海洋融为一体的时候,这时我们自然能够把这种自由、爱、智慧和光明带给与我们有缘的人,祂自然的就会体现在我们的言语行为之中。所以说被比喻为“民之父母”。民,在观心修行中,它指的是妄念、妄心,即众生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无限动漫穿 禁忌师 禀告王爷,王妃爬墙了 校草求扑倒 我的传奇岁月 斗破之无上之境(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 为了不被勇者推倒 笑傲之嵩山冰火 火影之无赖 位面旅行指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