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明德之后的修行(1 / 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知至,即我们对于自心的真性和真相,不仅在理上已经明白了,同时也在自己的内心通过对自心的观照体会到了,体悟到了,体证到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初悟,但却真正地进入了大学之道的修行之门。在物格而后知至之前,所有的修行,就是为了达到物格而后知至,当真知、真理在我们的内心中显现了之后,我们就有了修行的根本,物格而后知至,它是修行的一个分水岭,一个分界线。这之前的修行相当于在打基础,在为“物格而后知至”做各种准备。当我们的修行突破了内心的无明迷惑,当内心的迷雾最终被穿透的时候,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个本质的变化就是当我们见到了自心的真相之后,对于如何修行,对于之后要走的修行之路就已经清清楚楚,不再有疑惑了。以前人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没有进门之前,如果没有一个已经见到了自性本心的人去引领的话,那么仅仅靠自己的努力,很难找到那个门究竟在哪里。所以说老师的作用其实就是帮助和引导修行者进入真正的修行之门。
当进入修行之门之后,修行的道路、方向、方法就已经很清晰地展现在了修行者的面前。这个时候所有一切就取决于修行者自身如何去精进的修行,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要获得怎样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修行者自己。
知至而后意诚,意,意这个字它是由一个音加一个心构成的。意就是心之音,也就是内心的声音。心声,即我们内心深处的动机,内心深处的动机是非常隐秘的。在阳明心学四句教里面,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意”是非常鲜活的,它是自性本心的鲜活的作用。
在明心见性之前,意就是一种妄意,所造作出来的就是妄念和妄想。而明心见性之后,就是一种真意。这个真意是指,始终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的这种安住,就叫做真意,也就是这里说的意诚。所谓的诚就是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地专注在真知、真心、自性本心上。诚,诚在修行中,不管是任何一种宗教,还是任何一种修行方法,诚都非常重要。诚,是信仰的根本。对于有一些修行的方法,比如说以信仰为主,因信得度这样的法门,比如说基督教中对于上帝的虔诚的信仰,包括净土宗中对于净土、对于阿弥陀佛的虔诚的信仰,它的核心都在诚上。
至诚就是信。所谓的信,就像我们一个人给另外一个人打电话一样,那个号只要拨对了,通信就建立起来了,而拨打的过程即是专一专注的过程,一心一意的只有这一条通道没有第二个通道,这就是诚和信。信仰也是如此。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修炼的这种对象,但信和诚是其中的根本。换句话说,所谓信仰的对象,其实从最根本上而言,它像一个道具,当然它既是一个道具,同时又是信仰的目的。这里的秘密就在于,在刚开始的时候它是一个道具,但是当修行者一心一意的这样虔诚地信仰,最终达到了自他一体,也就是说修行者自己和信仰对象完全合二为一的时候,无二无别的时候,道具就化掉了,而修行者的自我这个小我也化掉了,而合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信仰。
在“诚”之中还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敬。这个敬是指尊敬的敬,敬重的敬,敬畏的敬。在修行中,修行者一定要心存敬畏,对信仰以及信仰对象要有敬畏之心,它是比修行者更为伟大的一种存在,而修行的过程就是在仰望的过程中,在敬畏的过程中,不断地修去修行者小我的那些妄想、无明以及习气,而最终不断升华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最终达到与信仰对象完全合一无二无别的境界。
这就是以“信”为修行之法,以诚、以敬为修行道路的这样的一种修行法。另外,诚和敬以及信,是接通修行者和信仰对象之间能量信息通道的核心条件。诚、敬、信,即是建立信息通道,或者说,诚、敬、信其实就是信息通道本身。在观心修行中,修行者这样一个个体,它相当于自性本心智慧之海中的一滴水,而修行的对象以及信仰的对象就是自性本心智慧的大海,无边无际的智慧海洋,它是鲜活的,鲜活的海洋。修行者如何才能不断地接近、不断地融入自性智慧的海洋呢?在所有的观心修行的方法之中,都有一个核心的精神,这个核心的精神,就是诚,就是敬。
知至而后意诚,其实就是说,在静坐观心的时候,一心一意地专注于自性本心,在这种专注之中,同时含有一种敬畏,沉浸在里面,这种沉浸的程度越深,那么对于自性本心的契入程度就越深。“知至而后意诚”的修行,就是当见到了自性本心之后,进入了大学之道的修行之门之后,就一心一意地心怀敬畏地以诚敬之心安守在自性本心之中。为什么要这样安守呢?《中庸》中说,诚则明,明则诚,诚和明,是修行的两个面,相互之间时互相促进的。所谓的明就是智慧。智慧如何增长?越是能够沉静地安住于自性本心,对于自性本心的契入度就会越来越深。而对自性本心的契入度越来越深,自性智慧的光明就会越来越显发,这种智慧光明就会更快的增长,修行者的智慧就会更快的显发出来。
意诚而后心正。其实有了前面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有了这两点之后,修行的根本和核心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后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物格而后知至,代表找到了修行的根本,而知至而后意诚,又明确了在找到这个根本之后如何去守住这个根本,如何去增长这个根本,让这个根本从一棵小苗茁壮成长,最后成长为参天大树。从自性本心的智慧的角度,“知至”点燃了一个小火苗,“意诚”则专注地让小火苗不断的增长,不断的放大,不断地成为更大的光明,最后成为照耀天地照耀万物的太阳。
意诚而后心正。所谓的心正,正,就是正念,就是始终保持对自性本心的安住,其心自正,心正,就是始终守住大学之道,始终让自己的身口意的一切言行都符合大学之道。而有了前面的意诚,心正自然就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