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起义(1 / 2)
程彬迅速在脑海中回忆起刘老师的身份。刘鹏,字万行,是祥和州最出名的大才之一,也是祥和县祥和书塾的著名教师。他曾教授过许多学生,其中包括程彬的哥哥程武,通过区试的杰出学生。也由于这个缘故,刘老师与程彬的父亲程万举相识甚深。现在县试即将来临,刘鹏反而有些清闲,有时间和朋友们一起喝酒、吃饭。当然,这次刘鹏来访也有对程彬的考察之意。
程武当年在12岁时专程到祥和书塾应试,并在面见刘鹏时展示出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被刘鹏选中并特招进入书塾,为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据说刘鹏本人也是曾通过区试的天才,但为何留在此地教学却不得而知。据传他品德高尚,每年都有许多学生专程前来向他求学。
程彬自然明白自己需要做好准备,以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然而,他也想到自己拥有作弊系统这一方面的优势,因此信心倍增,觉得自己崭露头角之日已至。
中午,同样的桌子,摆上了程彬也很少见到的丰盛美味。不多时,看到父亲正和一个仪表堂堂的人一同走来,观此人身材高大,面容端庄,留着一头整洁的夹有些许白发的黑发,眉宇间透着自信与睿智,流露出一种看透世间事的一种气质。程彬显然是一套标准的学生装(当然就算他想标新立异,也不可能在妈妈的眼中逃脱,餐桌上自然先是一阵互相吹捧,万举说万行教书有方,万行说万举有福气,妻美儿孝。
程彬在一旁恭敬地为两位长辈斟酒,他的动作熟练而从容。在一次添酒过程中,刘鹏突然发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知彬儿是否认为学习能够带来快乐呢?”一瞬间酒桌上安静了下来,大家似乎都在等待程彬的回答。
程彬有些发懵。这个问题让他的思绪纷乱,心中涌起无数念头,难道这年头不是考四书五经,考先贤理解的吗?他本想干净利落地回答“快乐”,但他又想到自己对学习的认识,想到了自己12岁时天天12个小时+的苦难生活。一瞬间他难以将这个话说出口。说实在的话,求学的时候他不明白自己的学习生涯意味着什么。
周总理说过他读书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求学之路是为国为民的求学路,他们那一代人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依靠着强大的动力和自律精神去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乃至整个中国的环境。而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的他一路求学都是浑浑噩噩的,家境当时不算富裕也不太穷,只是在惯性和父母之命下去读书,自主性也并不强烈。只是后面实习了1年才发现自己并不厌恶学习,但时机已过,他也只想着自己考一个公务员来让自己有一个平稳的下半生。
而现在自己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天天背诵生涩的四书五经,是否真能从中获得快乐?他知道系统这时候只会说一堆学习有用的废话,帮不了他,他只能靠自己了。于是他回答道:“学习不见得是快乐,但不学习可能会让我更痛苦,不学习将会让我变得肤浅和妄自尊大。”
刘鹏略带愕然地看了他一眼,他能感受到程彬眼中的坚定和决心,心神似乎有些飘远了。不一会儿,他摇摇头,说道:“好”,随后不再询问程彬,而是转头朝向程万举,说道:“这个问题我也问过程武,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程万举摇头,期待地看向刘鹏,期待着他的后话。
刘鹏笑道:“程武说他不关心学习快不快乐,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来求学了。我当时看着他坚定地眼神,感受到了他迫切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当时就觉得此子并非池中之物,今日彬儿又说出了让老朽侧目之语,这可不似这般年龄可以说出的话啊。”
刘鹏几乎每次都会问他要教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答案千奇百怪,有显然背好答案的,也有想混日子的,他其实并不只关心答案是什么,他关心的是这个人的态度,因为这将影响他对于自己的态度。他可不希望自己将来教出一个斯文败类,最后甚至反过来欺师灭祖。
程万举听出了刘鹏语气中的赞赏之意,虽然他知识水平不高,甚至没有参加县试的资格,但听刘鹏话里话外的意思,他知道刘鹏有意去教导程彬,于是他也心情大好,筷子在手中都变得轻快了几分。
酒足饭饱之后,程万举和刘鹏到客厅继续小叙,程彬则开始帮忙收拾餐桌,当他离开餐桌,走向书房时,听到一声“正气值+5”的系统播报声,他不禁摇头一笑,进入书房看向书架上放着的四书五经,然后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有动力去学习了,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感觉到这个世界比想象中的更加精彩和生动。这让他对接下来的书塾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不知觉间夜幕降临,程彬放下读的津津有味的《左传》(实际上就是利用自己31点的正气值在系统观点类的知识框架下听视频,脑子似乎还能看到春秋战国时的纷争。偶尔还可以通过系统以学习音乐知识为名在脑中回响着无损音质的音乐,再偶尔以学习具体如何打仗为由,在脑中玩了各类古典战争游戏。
他轻车熟路地回到卧室,对自己道一声晚安,便睡了过去。然而这个夜晚对于许多人来讲却是一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