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波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落难情缘 > 849章品《维摩诘经》(7)

849章品《维摩诘经》(7)(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抗战:开局签到土匪窝屠了黑云寨 比肩神明 我,准仙帝,加入聊天群 师从埼玉的赛亚人 崛起,从截胡蒋南孙开始! 四合院:从胡同串子到一级工程师 四合院:我有无数分身 斗罗:武魂风暴龙王,震惊比比东 灰烬神主 红楼:拒卖秦可卿,召唤并州狼骑

稽首十力大精进,这些都是宝积赞叹佛的话,世上哪一个人最精进?只有佛。学佛的人不论在什么环境,什么地方,快乐中,烦恼中,昼夜时中,只有一条路向前修,这是大精进。成了佛还修不修?我可以告诉你,永远是在修,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啊!学佛的人要对自己不姑息、不马虎,才是学佛根器,大精进之人。

“稽首已得无所畏”,只有成了佛才无所畏,生死无累,世上还有什么可怕的?生死是最大的魔障,你检讨自己为什么怕鬼,就是怕被鬼弄死嘛!如果不怕生死还会怕鬼吗?其实世上最可怕的是人,魔鬼都怕人的。人可怕在人心,自己的心最可怕,因为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心。

“稽首住于不共法”,佛法是不共法,世间一切的方法,外道与佛法共有的,叫共法。比如打坐禅定,是共法,连天主教都有,只是不盘腿而已。以前我在cd认识一位法国神父,他在一间像电话亭那么大的地方静坐,二十分钟就下座。他打坐的时候会悬空,但是他说只要一动念,知道自己在悬空,咚,就掉下来了。佛法的不共法是智慧,是般若。

“稽首一切大导师”,佛是世上一切众生人天大导师。

“稽首能断众结缚”,我们能把心中千万个结使、束缚,都解脱了,就是佛。生死,习气都是结使。叫它结使是因为这个结,才使你苦恼、轮回。

“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只有成了佛才是真正到彼岸,才跳出这个世界,才真正永远了生死。你们可能以为了了生死就不来这个世界了,错了。因为佛了生死,个个都到这个世界来度众生,已经不畏生死了,不受生死所拘束,来去自如。你觉得怕了这个世界,想了生死就不来了,这是外道之见,何况自己还不能了生死。如果这样发心的话,就永远不能了生死,因为见地不正,连小乘道都谈不上。我们学佛就要先学会《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生生世世度一切众生,而且要去苦难最多的地方,乃至地狱都敢去,这才是佛的精神。如果为逃避这个世界,哪是学佛?

“悉知众生来去相,吾于诸法得解脱,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连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佛了生死,把众生来去六道之相看得很清楚。佛于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都得了解脱,乃至外道魔法无所不知。佛法在哪里?佛法在世间,真正的净土就在你心中,不要外求。佛法的标记是莲花,是生长在最脏的污泥中才开花的,如果是干净的土中,反而生不出莲花,这就是学佛的精神。要在愈苦难的地方修持才会愈有成就,你要逃避世界,一个人去到清净地方修持,是不会成功的。这是正统的佛法。

所以佛能善于入到空的境界,入到寂灭涅盘;并且深深悟到一切法一切相无挂碍,所以空无所依。你说空了所以不来了,这是空而不灵活。空能包容一切法,善法恶法都是。如果心中认为空是对的,不空是错的,那你还有挂碍,不是真的空。最重要的是,空还要无所依。打坐禅定要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坐坐看。坐着觉得热,想打开冷气,已经有所依了。你说什么都没有,空了,还是依了个空,空的境界是心里出来。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长者子宝积说了上面这一段赞叹之辞,就对佛说,他们这五百位长者子都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三是正的意思,藐是等的意思,菩提是觉的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容易翻译,所以就用了原文的音,勉强的讲等于是中国人说的“大彻大悟”。但大彻大悟还不能完全包括,因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意义。学佛第一要发心就是发这个心,如果只是为自己逃避现实,图个清净,那叫阿耨多罗自私自利心。这些长者弟子们发了心只是动机,还没得到成果,所以现在希望能听闻到世尊说明佛的果位,也就是佛国土的清净境界,以及诸大菩萨们怎么修行净土。宝积在这里问了两个问题。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闻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称赞了宝积能为自己和诸位菩萨们提问怎么是成佛之路,要他们仔细地听,好好地思惟,佛将为他们说。在这里,佛将宝积提的问题二合为一,因为菩萨是未到地的佛,佛是已到果位的菩萨,所以就为他讲成佛之路,也就是我们要学习修持的。下面讲净土之行。看到净土就很容易联想到流行的净土宗,念佛法门。道理是相同,可是原则不同。一切佛法都是在修净土,但是不要把净土看成是一个土地或是世界或是国家,大乘佛法中净土的观念要搞清楚。什么是净土,什么是佛国,不要被两个字带引到了形相的观念,那就是埋没了佛法的精神。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人们很容易把它想象成一个帝王统治国土的观念。佛土、净土换一个名词来讲,就是成了佛的境界。佛说,一切众生就是菩萨的佛土。

众生与菩萨是相对,众生是没有悟道,还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还没有明心见性,是因地上的菩萨。菩萨是已经明心见性,正在修持而还没有完全到家的众生。比如,我们今天精神很好,身体没有病痛,感情思想也很清净,自己觉得平安幸福。但这平安幸福是相对于身心不健康,不平安不幸福的日子来讲的。所以转众生境界就是,的根在于一切众生。如果没有了众生,就没有成佛的事,也不需要成佛。没有烦恼也就不须要求解脱。众生有贪瞋痴慢疑,有聪明的,有笨的,各式各样根器不同,而一切菩萨根据众生的根性不同而成立他的佛土。比如,众生与阿弥陀佛所持的愿力、形相、作用的根性相近,因缘相契而随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也有众生与阿弥陀佛所持的愿力不相近,因缘不相契,可能会选择东方琉璃光佛土。一切众生根性不同,诸佛菩萨教化的方式也不同,佛陀的境界也就不同。

一切菩萨自己成就的境界是无执着、无主观、无成见、绝对无我的。随着众生根器的不同,降伏他人的妄心的方式不同,而成立的佛土境界也不同。调伏是调教降伏,是佛法的教育手段,用到各种各样的方式,喜、笑、怒、骂等都是。

看众生该入哪一种佛国的境界,而引导他、教化他进入佛的智慧成就。入佛智慧是实证功夫。《法华经》讲开、示、悟、入四法门,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四个不同的修持手段,但是有没有哪个先哪个后呢?我认为都不是问题,但是历来都有佛学的学者们,就先后次序起争论,把佛法修持搞成思维的学问了。

这句经文等于是《楞严经》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的自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无方所。一切众生业力不同,知见不同,形成了众生种种的思想、情感、个性、根器不同,本体是一样的,所有的差别都是众生自我的差别。等于一桶水,酒,醋,但水性都是一样的。因为众生有这些差别,所以佛法的教化要“随诸众生应以何因入佛智慧”,佛随他的方便“而取佛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的方便波罗蜜成就的佛土,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是为了有缘的众生该往生那里而成立的佛土。东方世界,是为了根器相应的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成立的佛土。

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在这个世界上教化众生也是“随众生心”,根据你所知的量。有些人量小根小,等于一株小草,碰上大雨,不但草不能活,连根都漂掉,受不了大法。大树的根器大,狂风大雨之下岿然不动,反而受滋润后枝叶更茂盛。所以一切众生根器不同,“应以何国”,以什么佛土的境界,教化培养他的善根,生起菩萨的根,而取佛土。教化众生是非常苦的,有些众生是显教的根器,就只限于显教,不能受密教;有的是密教根器,跟他说显教他听都不愿听;小乘根器的,不能受大乘;外道根器的,无法信入佛法,必须用外道来诱惑。教育就是诱导,使他培养善根,让他在外道里转回来。这就是菩萨教化的方便,难怪诸佛见面都彼此问候:“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无限动漫穿 禁忌师 禀告王爷,王妃爬墙了 校草求扑倒 我的传奇岁月 斗破之无上之境(斗破苍穹之无上之境) 为了不被勇者推倒 笑傲之嵩山冰火 火影之无赖 位面旅行指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