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悲催的明算科(1 / 2)
接下来的几天里,姚阀又用先前打出的铁锅做了一些炒菜,再次得到了家人的喜爱。
姚阀将火锅、以及炒菜等技术一并交给了家中的厨子。接下来几天的餐食都是由这些厨子做的,炒菜配饼子,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时日里姚阀除了倒腾一些吃的以外,还去仔细了解了一下明算科的学习内容和书籍,以及明算科的前途。了解完了以后,姚阀才明白为什么姚奕对他不能去考进士和明经等学科稍显遗憾。
当下常科考试主要学科种类特别多,包括秀才、进士、明经、秀才、明法、明字、明算、明史(三史、一史、道举、童子等等诸多科举门类。
广大学子们有两条路线,首先是读学校,唐朝不允许私学,但是地方上有官办的州学和县学,中央有国子六学和崇文以及弘文两馆。读学校就是在学校学习之后,经过学校考试后,学校将生员推荐到尚书省去应试,需要先过礼部试后又过吏部试,进而授官。
另一条路线则是乡贡,虽然“不得辄使许百姓任立私学”,但是儒生自学学成后,也可以由州县证明身份,考核过关后送去尚书省应试。
而姚阀即将考的明算科,这考出来以后的文凭含金量确实是太差了。这么多学科如果硬要和后世的来比较一下,进士属于清北、明经属于985和211,明法属于一本,明字、明史属于二本,剩下其他的,大概就是民办大专了,几乎没有含金量。
造成这个缘由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各个科目侧重考核方向不一致,进士需要考策论、时务、经义然后还需要诗赋,明经需要学习五经义疏一百七十卷,还要有强大的背诵能力;明法则是需要熟读唐律以及其他政策文件,考察应试者对律、令等成文法的技艺和理解;明字科则是考察文字学以及书法。上述的几个科目有一个共同点是,考察的都是时下最流行,懂得人相对最多,竞争也最激烈的东西,因而含金量也比较高。
到了明算、童子之类的,虽然明算理论上说要比道举什么更容易考察和看见水平,奈何这些个东西现在并不是显学,时下算学发展也并不发达,明算考的东西只是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以及算筹之类的东西,从上到下对算学也并不重视,最后导致明算科即便是考出来了也实在不算是什么好文凭。
明算相比进士诸科的弱势还体现在国子监的明算学子穿的衣服都比别人低一档,考出来授官也更低一档,就连明算科的夫子工资都低一档,属于是人下人了。
有的东西你越不重视吧,他就烂的就会越来越快。国子监的明算一科由于人数也不太少,往往中高层官员们如果有恩荫子弟名额,都会把家中不成器的孩子送去混一混。上面不重视,下面夫子也摆烂,又来的都是些不成器的少爷,这么多年下来,出了不知多少恶性事件,明算科是有点声名狼藉的感觉了,只是这些高官大臣们的事,他们自己不会去管,下面想管也管不了,明算就硬是这么成为了国子监里的泥石流,连带着学明算的普通学子的名声也差了起来。
姚阀虽然是去弘文馆,但是由于皇帝的谕令,两馆学子也要和国子监一起考核。就算是有人次次在明算等小科目中得了第一,别人也只会觉得他不求上进,喜欢在污泥里耀武扬威,真正的俊才那都是要去考进士或者科的,次一点也该去考个明经才对。
而崇文馆和弘文馆,作为王公大臣才能准入的两馆,有崇文学士和弘文学士等皇帝认可的饱学之士作为师长,在这个书籍昂贵的年代有着全国最丰富的藏书,属于是大唐顶级学府了。只是里面往往并没有专门教明算的博士。这意味着如果要考明算的话,只能全靠姚阀自学了。其实自学本身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两馆读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可以和当朝高官有师徒之谊,和王公贵族家的精英们有同窗之谊,有助于形成个人的关系网。
通常王公贵族都会将家中最为看中的子弟推荐至两馆,而后去考进士科或者明经科,其余扔进国子监类似明算之类的。而学习明算的姚阀,毫无疑问地在两馆会是一个处在鄙视链底端的异类。
本来还想甩出诸多先进的算学经验狠狠的刷一波声望,但是目前看来不懂以及不感兴趣的人大概率只会轻飘飘的回一句:“旁门左道尔。”。